学校教育中“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从某些方面来说可能源于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地区正规教育之间的差距,以及一所学校或校区与另一所学校或校区之间在设备、材料、连接、专业程度和教学/学习环境内部的信息技术融合方面的差距。尽管没有这方面的充足数据,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OECD,2001)[58],某些教育领域信息与通信技术投资方面的主要不平等是与国家、教育层次、信息与通信设备质量(及其所能实现的教育用途)以及互联网连接的差异密切相关。
有更多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在很多方面是来自社会性的原因,而非技术性的原因。如个体的态度、价值和经历,以及他们的物质情况及其人生期望都会影响个体对技术的态度与使用。这些方面主要是由个体的家庭和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因此,“数字鸿沟”的许多方面实际上是由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正规教育体系外的拥有和使用情况决定的,特别是由信息技术拥有差异所导致的使用差异决定的。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一方面受家庭的影响。有许多研究者认为,那些相对拥有信息技术优越性的学生早已在校外的电子网络中捷足先登,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自身教育,并进而增强了自己的优势。[59]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也受文化的影响。信息技术主要是男性创造,也是为男性创造的。女性往往会感到电脑游戏“枯燥、重复、暴力以及计算机职业平淡”(AAUW,2000),并对计算机文化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同时,女性也往往会表现出对科技本身不是很感兴趣,而更关心它能带来什么样的益处。在瑞士的高等教育中,女性参与计算机课程的比例一直少于10%。在计算机工业中,女性所占比例更少。女性感兴趣的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和意义,男性更注重科技本身的价值。[60]另外,还有一些人则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或是缺乏语言沟通的理解能力,无法了解文本信息,因此也无法使用信息技术。此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也会受到个体的智力和体力水平的限制。有一些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残疾的影响,要么不能操作键盘,要么无法看到图像和文本,因此,也无法享受信息技术所可能带来的学习潜能。
有研究者指出,对于在信息技术使用方面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言,首先要保证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来扩展他们的能力,弥补他们所缺失的能力。大卫·霍克里奇和汤姆·文森特(David Hawkridge&Tom Vincent,1992)通过“使用机会”和“对能力的扩展”两个方面来解释教育技术对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在教育方面所能起到的帮助作用。他们指出:“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要运用技术来拓展(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现有的能力,尽力回避那些认知上、情感上以及身体和感觉上的不便。”[61]布拉密尔斯(Blamires,1999)认为,“能促进发展的技术”不仅仅提供了使用的机会,而且也通过创造性和感知性的活动使学生在身体、社会和认知等层面全面参与,从而不将任何人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