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基础所在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然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借助的工具和人的活动,是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它既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技术往往表现出两重属性,即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47]技术的自然属性是由技术的内在规律与特性决定的,它规定了技术构成的科学基础和前提,规定了技术之所是的逻辑和规律;而技术的社会属性则是由技术应用的社会目的性决定的,它制约着技术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方向。
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分支,其本质属性也必然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信息技术的潜在可能性,如信息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等。而信息技术的社会属性指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学与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为信息技术的使用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如果信息技术不能用来解决问题,那么这种属性就仅仅是潜在的和可能的技术属性,只有当这种属性与解决问题相连时,它才成为现实的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只有与社会属性相结合时,潜在的技术属性才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技术,现实中技术的自然属性总是与社会属性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其自然属性的展开总是受社会属性的制约和规定。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能否发挥作用或能否充分地展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属性,而其社会属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应用的范畴相关。
那么,教育领域是否能成为信息技术的“用武之地”?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一个人为的社会系统,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创造出来的,并非自然、天生的系统。”[48]杨开城教授通过对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的进一步分析后也认为,从技术的本质来看,教育系统是一种人造物系统,这不仅仅意味教育系统是人为创造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是技术创造的结果。[49]
通过对教育基本要素的分析发现,不但教育本身是通过技术创造出来的,是技术创造的结果,教育的实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叶澜教授在对教育要素的分析中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以及教育内容的传递都离不开教育媒体的支持。“教育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成为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只有借助于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才可被不同的主体所操作,信息才有传递的可能”[50]。因此,教育媒体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教育的实现离不开媒体技术的支持。陈桂生教授也将语言—符号文化视为可与物质生产中的工具—机器体系相比的文化体系,并认为这种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最有决定意义。
共同的技术特性构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基础所在。实际上,从技术的演进史来看,正是人类对信息传播的准确、完整与速度、范围的追求促进了传播媒体的不断革新。而教育作为一种依托教育媒体进行信息传递的社会活动,也一直在追求更加适合新的教育需求的新媒体。因而,一旦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速度、范围方面的优势与一定阶段的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这种新的传播媒体就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媒体。如,文字与学校教育的产生及教育的普及,电子媒体与远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信息技术的自然属性(如随时、随地性等)满足了教育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速度与范围的需求,具备了进入教育系统的潜在特质。但这种潜在可能性的实现取决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属性,即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目的,这个应用目的只有与教育系统的整体目的达成一致时,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才真正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