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研究(二)——基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

第五章 信息技术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研究(二)——基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

从古至今,教育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技术环境之中,在这个特定的技术环境中,技术的因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技术所营造的教育环境也是相对稳定的。在此基础上所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也会和这种技术环境相适应,并呈现出某种稳定性。从协同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作为主体的教育在一定技术环境中所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层面、素养和行为习惯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这种稳定状态称为教育的一种有序状态。[1]

一旦技术开始进入学校教育,也即技术教育化(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开始启动,这种有序状态就会被打破,教育系统将逐步进入一种无序状态。无序状态的开始也意味着教育变革的开始。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探索,教育的这种无序状态将会随着技术与教育的相互适应协调而结束,并重新进入一种有序状态,这时技术教育化(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随之结束。

因此,在信息技术融合进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系统将在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下,经历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这个技术生态圈的形成将为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奠定技术基础。

赵勇等人的研究表明,系统接纳技术的过程改变着技术应用、技术应用者以及其所处的环境,同时系统也被这些因素改变着。这是一个循环变化的过程,是共同完善、共同发展的过程。[2]当一种技术进入到学校系统,就会引起系统中其他事物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技术的应用产生影响,并使其发生进一步变化,同时这些变化又会引起系统中其他事物的变化。因此,技术进入学校后,学校系统中的变化是双向的,甚至是环形的(Keiny,2002)。[3]学校环境中的这种现象与生态环境中的现象很相像。在生态环境中,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之间一直都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对生物体产生影响,也对环境产生影响(Lewontin,2000)。[4]

因此,在上一章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完成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机制的探讨后,本章将聚焦于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机制,关注信息技术的融合如何变革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被许多研究者(Rodeny S.Earle,2002)视为学校变革的“催化剂”,或称之为学校变革的“特洛伊木马”。[5]但这匹“特洛伊木马”如何从内部突破现有的束缚,实现学校教育的变化,需要我们将信息技术视为学校系统的一部分进行考察,考察信息技术这匹“特洛伊木马”如何催生学校教育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