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的过程模型研究
要了解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与阶段,首先要了解技术扩散的过程与阶段。有关技术采用与扩散的研究实际上已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Surry &Brennan,1998)。这一领域中许多重要的、早期的研究是由那些农村社会学研究者开展。[61]但最为广泛引用、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则无疑是艾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罗杰斯于1962年出版的《创新的扩散》一书可能是该领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目前已出版发行了第四版。该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技术采用与扩散理论的全面概述,并为技术在学校中的运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五阶段理论”
罗杰斯从多个领域(如教育、医药、公共政策以及农业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精选出405个案例,将其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模型报告,并提出了与创新传播有关的阶段、过程、变量等。罗杰斯(1995)在这个研究中发现,影响创新传播的主要因素有:“(1)新技术,(2)通过一定渠道传播,(3)经历一段时间,(4)在社会系统中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著名的创新决策过程模型。
罗杰斯的创新决策过程模型(见图4.2)认为,创新的采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行为,而是一个随着时间逐步发展的过程。[62]潜在的采用者在与创新的互动中将经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了解”(Knowledge),潜在的采用者注意到一种创新行为,并对创新行为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如基本的概念及如何运作。第二阶段是“思考”(Persuasion),潜在的采用者将形成对创新行为的积极或消极态度。第三阶段是“决定”(Decision),潜在的采用者将决定是采用或是拒绝创新行为。第四阶段是“实施”(Implementation),创新开始被实际运用。第五阶段是“确认”(Confirmation),采用者进一步收集有关创新行为的信息,并决定是否继续或者放弃运用创新行为。“确认”阶段同时也指的是采用原先被拒绝的创新行为。

图4.2 罗杰斯的创新决策过程五阶段模型[63]
罗杰斯在创新扩散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创新采用者分类。罗杰斯认为,对于任何特定的革新而言,总有一部分人乐意接受,而另一部分人则不太乐意接受,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受者形成了一个正态曲线分布(见图4.3)。根据正态曲线模型,罗杰斯划分了五种类型的技术采用者:“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的大多数”,“后期的大多数”,“落后者”。“革新者”指的是那些乐于接受创新的人,占总人数的2.5%。“早期采用者”大约占总人数的13.5%。多数人被归入“早期的大多数”(34%)或者“后期的大多数”(34%)类别。“落后者”指的是那些到最后仍拒绝革新的人,大约占16%左右。“创新采用者”分类概念被认为是重要的,因为分类概念表明,所有的革新在被特定人群广泛接受之前都必将经历一个自然的、可预测的,并且有时也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此外,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中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概念:“S”形的曲线分布(见图4.4)。罗杰斯认为,技术的采用或扩散实际上是技术被社会系统中的成员逐步接受的过程,从路径来看呈一种“S”形的曲线分布:通常是缓慢地开始,之后会经历一个加速发展时期,接下去减速,最终接近零,因为几乎所有的组织成员都已经采用了技术。技术的快速扩散通常发生在社会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当有更多的社会成员(50%以上)开始采用技术,技术将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图4.3 创新采用者的人口学分布图[64]

图4.4 “S”形创新扩散曲线[65]
根据罗杰斯的正态曲线模型,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有些学校与教师将更乐于成为技术运用的革新者,而有些学校与教师则始终落在技术运用的最后。研究发现,那些接近退休的教师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更有可能会感到自我不足感,并产生对技术的消极态度,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教师在获取有关如何融合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66]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确定了“创新”扩散的三大关键要素:渠道、时间与潜在用户,并重点研究了个体对新技术选择和采纳过程,被视为是早期一种经典的技术采用与扩散理论。但总体而言,这套理论所立基的环境与中小学及大学存在较大差异。[67]罗杰斯(1962)所考察的一些典型案例都是用户在工作环境之外为了自身需要而利用的新技术,主要关注个体层面的技术采纳过程。然而,在真实的中小学和大学环境下,重要的新技术采纳不但与潜在用户的自身需求相关,更与来自组织方面的限制与影响相关。
2.霍尔和霍德的技术扩散模型——“基于关注度的变革模型”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两位研究者吉纳·E.霍尔和雪莱·M.霍德开展一项为期30多年的针对学校变革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基于关注度的变革采纳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CBAM)。这一模式为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环境中的采用与扩散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霍尔和霍德(Hall& Hord,1987)所开发的“基于关注度的变革采纳模型”(CBAM)是专门针对学校环境而开发的变革扩散模型,这种变革当然也包括技术的扩散。CBAM模型认为,学校环境中的变革,如新技术的采纳及使用过程主要是一个围绕教师需求而展开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被称之为“关注”[68](concerns),指的是人们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使用的进展状况及影响和效果的思考与感受。霍尔和霍德认为,无论人们参与的是何种类型的技术采用过程,都会有一个情感的维度,也即对技术或变革的感受与思考,因此,在技术使用者身上都可以发现“不相关”“自我”“任务”和“影响”这四种不同的关注阶段。
“不相关”表示个体尚未注意到新技术;“自我”与“任务”阶段,个体开始根据自身的需求评估技术的运用,是个体对技术的选择与采纳阶段;而在“影响”阶段,个体则开始评估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并开始与同事合作创造性地使用技术。
霍尔和霍德认为,使用者对于技术改进的认识和体验能够通过他们的问题反映出来,同时也能够通过他们对技术的使用体现出来。[69]总体来说,使用者早期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例如:这种技术的内容是什么?对我有什么影响?当这些知识性的问题解决后,使用者所提出的问题就是以任务性的问题为主,例如:我如何组织学习?为什么这种方法要花费这么多时间?最后,当知识性及任务性的问题提完后,学习者个体就开始关注技术的具体效果。这时,使用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例如:这种改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作用吗?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
根据人们在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霍尔和霍德将人们对技术使用的关注度分为7个阶段:(0)注意,(1)了解,(2)个体认识,(3)管理,(4)结果,(5)协作,(6)重新关注。如表4.3所示。
表4.3 关注的发展阶段:常见的关于关注阶段的表述方式[70]

霍尔和霍德认为,与个体不同的关注度发展阶段相关,技术的使用不能简单地归为采纳或拒绝。在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技术使用者都将以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和实践。因此,从技术使用者不同的具体行为出发,霍尔和霍德识别并验证了个体使用技术的8个不同层次(基本上与关注度发展阶段相对应)。在这个使用层次的连续体上,每个技术使用者都能找到某种自己的位置。如表4.4所示。
表4.4 技术的使用水平[71]

霍尔和霍德认为,推进技术使用的干预措施应该与技术使用者对技术的关注程度及与之相应的具体实施水平相互协调统一,选择何种类型的干预方案来促进变革,同样需要建立在这种个别化的关注与行为模式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那些了解技术使用过程中个体的关注阶段与实施水平这个概念并应用相应测评方法的变革促进者,能够采取更加合理、适当的干预措施,为技术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推动技术使用者个体的技术应用水平向更高阶段发展。
霍尔和霍德所开发的“基于关注度的变革模型”不但关注了个体对技术的选择和采纳过程,同时也注意到个体对技术的使用与创造过程。虽然该模型主要的关注点仍在教师个体层面,但霍尔和霍德也注意到教师在技术的使用与创造过程需要考虑的组织因素。他们发现,教师不但会考虑自身的需求,同时也会评估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来实现对技术的创造性使用。也就是说,组织因素会对个体采纳和使用技术的影响。实际上有研究发现,个体采纳某项新技术的决定并不能左右更大的系统内是否采用某项新技术的决策。[72]因此,根据霍尔和霍德的研究,为全面了解技术在组织中的扩散过程,我们还需要从组织的层面来了解技术的采纳与使用过程。
3.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的技术融合周期
1999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了一个技术融合的周期(如图4.5所示),这个技术融合周期模型主要关注学校层面的技术扩散过程。该模型认为,学校层面的技术融合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阶段。阶段一:计划、调查和实验,学校通过调查和实验的方式尝试使用新技术;阶段二:最初资本的投入,在经过最初的调查实验阶段后,学校将扩大对新技术的投资;阶段三:调整阶段,随着新技术使用的深入,学校开始对教育教学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大的技术效益;阶段四:新工作和组织模式的出现,随着学校对内部组织的调整,学校将会出现新的工作和组织模式。在第四阶段新工作和组织模式出现后,该技术在学校中的扩散过程就基本完成,当下次有新技术的出现,又将沿着阶段一到阶段四的过程在学校系统中进行扩散。

图4.5 学校层面的技术融合周期[73]
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来看,CEO论坛所提出的四阶段技术融合周期实际上可以概括为技术在学校层面扩散的三个阶段:阶段一计划、调查和实验过程实际上是学校对技术的“选择”过程;阶段二最初的资本投入实际上是学校对技术的“采纳与应用”过程;阶段三调整过程与阶段四新工作和组织模式的出现实际上是学校对技术的“创造”过程及最终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学校层面的技术融合过程与个体层面的技术融合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