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结 语

第三节 结 语

美国波士顿科学馆强调21世纪是计算机的世纪,计算机的发展将势不可当!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断见证了计算机的发展奇迹。计算机的体积在不断变小,同时,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智能化。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计算机的微型化与智能化趋势仅仅只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冰山一角”,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超出任何乐观的预期。

美国两位最负盛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与尼葛洛庞帝在他们的未来学巨著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未来的技术图景。但这些技术究竟何时能在现实中落地,何时能应用于学校教育之中,仍是一个极大的未知数。因此,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更关注的是近几年内有可能在教育中应用的新技术。所幸,自2004年起,美国新媒体协会开始发布每年一度的《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为探讨未来有可能在学校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预测未来的学校变化提供了指引。

根据对2004—2015年《地平线报告》中主要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上线、下线时间的分析,本书作者可以大致判断出未来学校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已经跨越教育的地平线,开始广泛地运用学校教育之中;二是数字化内容也已经跨越教育的地平线,电子书与开放内容已实现在高等教育的广泛运用,也包括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三是移动技术正在逐步取代互联网技术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并将移动学习带入学校教育之中;四是智能技术已经出现在教育的地平线上,并将成为未来学校中信息技术的关注热点;五是数据分析技术已经在教育的地平线上初露曙光,在未来几年来将有长足发展,数据分析技术与个人化网络的结合将进一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大量的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学校教育的未来提供新的可能。从OECD与英国政府对未来学校图景的描述中,可以发现,他们都坚信未来的学校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较高的技术成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本书作者认为,未来的学校教育将出现以下几方面的变化:(1)未来的实体学校将发生变化,虚拟学校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未来的教室将从多媒体教室转向智能教室;(3)未来的学习形态将从移动学习向泛在学习发展。随着泛在学习的发展,我们将最终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速度”学习的美好前景,真正建成一种学习型的社会。

【注释】

[1]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80.

[2]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地平线报告技术分析及教育潜力[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7):13-18.

[3]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教育信息化新技术[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36-39.

[4]赵呈领,李青,闫莎莎.地平线报告(K-12)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5]赵呈领,李青,闫莎莎.地平线报告(K-12)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6]编辑部.关于地平线报告的Q&A[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7):19.

[7]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教育信息化新技术[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36-39.

[8]赵呈领,李青,闫莎莎.地平线报告(K-12)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9]改编自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教育信息化新技术[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36-39.注:表6.1中上标数字为《地平线报告(高教版)》中多次出现的9项技术。

[10]表6.2中上标数字为《地平线报告(基教版)》中多次出现的5项技术。

[11]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12]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13]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创新技术推动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3(1):25-26.

[14]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创新技术推动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3(1):25-26.

[15]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16]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教育信息化新技术[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36-39.

[17]L.约翰逊,等.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年基础教育版)[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0):32-53.

[18]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教育信息化新技术[J].中国教育网络,2012(11):36-39.

[19][英]迈克·沙普尔斯.移动学习:研究、实践与挑战[J].肖俊洪,译.中国远程教育,2013(3):5-11.

[20]沪江网,百度教育.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R].2014.

[21]王佑镁,王娟,杨晓兰,伍海燕.近二十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J].现代远程教育,2013(1):49-55.

[22]陈娜,牛朕,吴昭,等.2011地平线报告:未来五年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J].上海教育,2011(8):8-22.

[23]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24]尚俊杰,肖海明,贾楠,等.国际教育游戏实证研究综述:2008—2012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4(1):71-78.

[25]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26]吴绮迪.近三年国内游戏化学习研究现状与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232-235.

[27]张诗潮,吴丽君.《地平线报告》:创新技术推动教育发展[J].中国教育网络,2012(12):33-35.

[28]马洪亮,袁莉,郭唯一,等.反省分析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39-46.

[29]赵呈领,李青,闫莎莎.地平线报告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30]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31]顾长海.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J].中国安防,2018(8):81-85.

[32]陈娜,牛朕,吴昭,等.2011地平线报告:未来五年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J].上海教育,2011(8):8-22.

[33]王昊宸.增强现实的应用与未来展望[J].中国包装,2020(1):56-58.

[34]陈娜,牛朕,吴昭,等.2011地平线报告:未来五年改变教育的六大技术[J].上海教育,2011(8):8-22.

[35]张诗潮,冉花,吴丽君,等.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及教育潜力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3-18.

[36]李玲,胡卫星,赵苗苗,张丽伟.手势计算技术教学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1):34-38.

[37]赵君,刘钰婧,王静.国外创客空间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创新创业教育,2019(1):102-107.

[38]王佑镁,陈赞安.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23(8):1-6.

[39]胡莹莹.高校创客空间的主体性缺位问题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2):71-72.

[40]谢作如,刘正.做一个可复制的创客空间[EB/OL].http:∥www.wzms.com/read.asp?wzms=8&newsID=21475.

[41]张屹,朱莎,杨宗凯.从技术视角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历年地平线报告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4):16-20.

[42][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0.

[4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面向未来的学校[M].李昕,曹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2.

[44][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4.

[45]徐逸鹏.没有纸笔和书本的美国未来学校[J].基础教育,2007(1):38.

[46][美]Sh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Robert Heinich et al.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3.

[47][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6.

[48][美]Sh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 et al.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2.

[49]罗生泉,王素月.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建设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40-55.

[50][美]Sh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 et al.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4.

[51]Powell,A,Patrick,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f K-12 Online Learning:A Summary of the 2006 NACOL International e-learningSurvey[DB/OL].http:∥www.inacol.org/resources/docs/InternationalSurvey Results-Summaries.pdf,2008-7-20.

[52]Sh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 et al.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0.

[53]Gray,E.,Tucker,B.Students are Streaming to State Virtual Schools[DB/OL].http:∥www.educationsector.org/analysis/analysis_show.htm?doc_id=420347,2008-10-10.

[54]Kevin P.Brady,Ph.D.,Regina R.Umpstead,J.D.,&Suzanne E.Eckes.Unchartered Territory:The Curren Legal Landsscape of Public Cyeber Charterschools[J].Educationa and Law Journal,2010,2:195.

[55]Teresa Hartzell.Trends In CharterSchools:Are Cyber-Charters the Answer?[EB/OL].http:∥scholar.google.com.hk/scholar.

[56]罗生泉,王素月.未来学校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建设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40-55.

[57]陈卫东,叶新东,张际平.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位[J].远程教育杂志,2011(4):39-45.

[58]胡卫星,田建林.智能教室系统的建构与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27-132.

[59]胡卫星,田建林.智能教室系统的建构与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27-132.

[60]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61]Sharples M.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J].Computer and Eudcation,2000(34):177-193.

[62]武芳,郭骞.M-Learning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3(11):163-164.

[63]魏雪峰,张永和,魏志慧.从数字化学习到泛在学习的转变——访国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轲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2(4):4-8.

[64]薛伟.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7-9.

[65]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7-21.

[66]薛伟.从E-learning到U-learning[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7-9.

[67]李素愫,顾凤佳,顾小清.U-learning国际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