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学校系统特征的变化

一、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学校系统特征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学校教育往往是与社会脱节的,与生产或企业部门也是不联系的。[43]因此,学校素有“象牙塔”之称,儿童进入学校,如同进入脱离社会的封闭场所。学校自成体系,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虽然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曾分别提出“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但事实上学校只是折射了社会有限的方面,真实的社会远比学校复杂得多。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正逐步打破学校的封闭体系,为学校系统特征的变化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新近常用的工具,如Web2.0技术,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和地点向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正在冲击封闭的学校系统。信息技术对知识传递形式的拓展以及对交往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开放性,不但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交互与协作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特征,同时也将使学习的空间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不一定在学校里,也不一定在家里,学习可以是移动的。

首先,信息技术使学校教育中非面对面的交往形式大大增加,如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网络,可以开展更多的非面对面的交往,学校将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如,美国的维奇·戴维斯(Vicki Davis)带领乔治亚州卡米拉市韦斯特伍德学校的学生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朱莉·林德赛(Julie Lindsay)所教班级的学生协作开展了一个被称为“教室无国界项目”(The Flat Classrooms Project)[44]。该项目利用网络技术将世界各地的教室与教室之间的“围墙”拆除,让世界上各地的教室结为伙伴,用最好的方式来协作学习。在这个项目中,师生使用先进的科技工具,例如维基、博客、社交网络和多媒体内容,探索未来教育模式。

维奇·戴维斯与朱莉·林德赛的“教室无国界项目”获得了诸多奖项,赢得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对其创造性的认可以及对开放教室的回应,现在世界范围内有许许多多的教室也在朝“教室无国界”这种项目的方面努力。这种努力将进一步冲击学校的封闭性,提升学校的开放性特征。

其次,信息技术为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搭建新的交往平台,极大地促进教师与家长、社区的交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教育将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45]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将会更加便捷,这无疑会增加学校和家庭交流的时间,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信息技术将允许教师通过网络发送家庭作业和分配任务。家长、学生和教师能够就这些学习任务开展交流讨论,学生在家里就可以访问存在学校计算机上的个人数据文件和学习材料。这将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更具协作性的教育生态。

再次,信息技术使得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提供教育服务,打破封闭的教育体系。如,目前不但有许多高等学校开通了网络学校,在中小学,目前仅北京就有200多所网校对外招生,比较典型的如北京四中网校及101网校,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此外,北京10个郊区县都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网络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学校体制的一种创新。它冲破了封闭的学校体系,对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因为,通过网络学校不仅可以把学校的教育资源向外界输出,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社会信息和资源的输入,丰富了学校的内容。如一些网校的建立,本身就是和信息企业合作的结果,通过网校把这些企业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包括高新技术、经营理念等引入学校,这将对学校的治校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批有别于实体学校的“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开始出现,不但有面向高等教育的“虚拟学校”,同时也有面向基础教育的“虚拟学校”。相比于传统学校,“虚拟学校”没有传统的课堂教室,学生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来接受教育。“虚拟学校”中有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修习其全部课程,也可以只选这一完整课程结构中的一两门。“虚拟学校”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和地点上学,并由自己决定合适的学习进度表。因此,有些学区利用虚拟的网上学校提供教学来帮助学生按照适合自己节奏或快慢的步子来学习。有时,“虚拟学校”也被用来给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他们自己开设不出来的学科课程或高级课程。[46]

目前,在美国,“虚拟学校”已成为传统学校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借助“虚拟学校”的资源,美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在家学习”,让其子女在家借助各教育公司专门为在家上学开发的材料,或使用“虚拟学校”的网上课程完成义务教育。“虚拟学校”不但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弥补了部分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个性化的课程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一些特殊家长和特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凸显了学校的开放性与个性化特征。

除了开放性、协作性、个性化特征之外,信息技术还给学校教育系统带来了另一个新特征:智能化。如嘉兴市实验小学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关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教育系统特征的变化,尝试用生态系统的思维来谋划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应用问题,使学校系统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征。几年的探索,学校渐渐呈现出一种智慧E校园的生态系统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探索的重点是学习者如何通过与所在空间及空间中的资源的相互作用,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发展的最优化学习。他们将此称为“自适应学习”生态系统。“自适应学习”生态系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建构,逐步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挖掘自适应环境需求,建设自适应的新学习生态环境:

(1)以学习者为中心,挖掘自适应学习环境需求。嘉兴市实验小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内容呈现、情境感知、及时互动、资源获取、环境管理等五个方面挖掘自适应学习环境的需求(见图5.11)。

图5.11 自适应学习环境需求分析

(2)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室架构。基于对自适应学习环境需求的分析、挖掘,嘉兴市实验小学尝试对学生每天所处的教室进行改造,升级为智慧教室(见图5.12)。

学校升级改造智慧教室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无线化、移动化、物联化、数据化逐步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丰富数字资源供给,打破课堂的边界,增强学生“智慧学习”体验。

(3)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整体架构。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还需要有软硬件环境的建设(见图5.13)。

硬件环境需要建设学习终端、智能化充电柜、无线覆盖、大数据中心,软件环境则包括交互式学习平台、管控软件、一体化评测系统、大数据分析系统、资源中心等。这一建设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嘉兴市实验小学始终强调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协作性和调节性。

图5.12 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智慧教室架构

图5.13 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整体架构

在建设过程中,学校还考虑到如何让孩子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协作学习,为此还建设了“云课桌”系统。嘉兴市实验小学所使用的“云课桌”是集电脑触屏终端与互联网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于一体的教学新工具,可以多点触控,可以在小组合作环节提供学生协作学习的空间,让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真正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小组合作化的自适应学习。

综观上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不仅使得学校教育系统从一个封闭的系统开始转向一个更具交互性、更加开放的系统,同时也将学校教育系统从一个高度物理化、计划性的系统转变为一个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更加开放性、协作性、个性化与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校教育环境将更具开放性,更具个性化和智能性,并且将更注重互动性,学校与家庭、社会将有更多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