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意义
1.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书共分七章,四个部分,其中:
本书第一章是研究的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文献综述、主要的研究概念与研究假设、研究构想。
本书第二章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现状。在这一章中,本书将以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来梳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重点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进行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历程与阶段,并重点考察目前世界各国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现状。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五章,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将重点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以及运作机制。
在这一部分中,本书将从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分析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并从哲学观的视角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本书将重点从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两个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展开研究。
一是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扩散过程,以及学校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应用与创造过程,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推动力与抵制力。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学校层面以及教师个体层面对信息技术融合学校教育的运作模型进行理论建构。
二是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机制进行研究,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分析信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等技术因素如何作用于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并进而使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发生技术化变化的过程。
第三部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未来展望。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第六章。本章通过对2004—2019年《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来探讨未来有可能在学校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展望未来的学校教育: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教室以及未来的学习。
第四部分是问题及反思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余论。本章从媒介生态学派的观点反思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剖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思考浅表化以及对人的异化,同时思考学校教育在新技术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承担的新使命。
2.研究的创新性
本书根据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惨淡”现状,将研究的关注点从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应然状态”转向“实然状态”,试图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回答揭开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迷雾:(1)信息技术能否改变学校教育?(2)信息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校教育?(3)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教育?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本书以“融合”作为切入点,将以上三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以下三个研究点:(1)信息技术能否与学校教育融合?(2)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育融合?(3)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如何推动教育变革?围绕以上三个研究点,本书以“融合”为研究核心,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学校教育的变革为研究的逻辑终点,从多元视角展开研究。本书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以下方面。见图1.3。
(1)从哲学观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从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本书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基础所在——技术的特性,同时,本书也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主题,那就是人。因此,以技术为基础,以人为切入点,本书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理解为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并将这两个过程视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图1.3 本书框架图
(2)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本书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解释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扩散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应用与创造过程,并从学校层面与教师个体层面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分别从学校层面与教师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模型进行了理论建构与案例分析,在典型案例分析中展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
(3)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书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解释为信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学校教育,并进而使学校教育发生技术化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对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学校教育的变革进行了研究,将学校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将信息技术视为一个外来的生命种群,本书认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对学校生态系统的入侵过程。本书发现,信息技术通过重构学校的技术生态圈为学校的系统特征、学校教育的功能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如虚拟学校、慕课、翻转课堂、智能学习等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特性转化为学校现实的典型案例。
(4)从未来发展的视角对未来有可能在学校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并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学校教育。最后,本书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出发对信息技术对人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反思,剖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思考浅表化,以及虚拟社会对人的异化,同时,对在信息时代仍将作为教育主体存在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承担的新使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本书认为,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最重要使命就在于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唤起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
3.研究的意义
本书认为,要回答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变革,关键要理解“融合”这一关键词。“融合”不是在教学中偶尔使用媒体和技术的做法,而是意味着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常规的教学应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融合”并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信息技术在融合进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将遭遇强大的阻力。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阻力,并且了解破除这些阻力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变革一方面是由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所驱动,但另一方面,教育的变革又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基础,教育的变革将反过来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1)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从国内的研究与实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处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第二阶段,即“应用与整合”阶段,尽管近几年国内有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始关注到了“融合与创新阶段”,但少有研究从宏观角度与“突然状态”来把握“融合”这一关键词。同时,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融合的过程与阶段,缺少对融合所可能带来的教育变革过程的深入研究,因而也难以从根本上回答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关系。
本书试图将“融合”视为理解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关键,并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以及融合所带来的教育变革过程研究,揭开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迷雾。因此,本书的研究在推动教育信息化从应用与整合阶段走向融合与创新阶段,充实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方面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2)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必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程,而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必先剖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实然状态”。基于此,本书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现状与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变革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试图破解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应然”假设,将研究的焦点转向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实然”过程的剖析,试图从教育变革的视角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过程与机制,从多元视角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而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程,最终推进教育的变革。因此,本书的研究对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应用与深度融合,以及推进教育变革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注释】
[1]郑永柏.从技术的发展看教育技术过去、现在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1996(4):8-14.
[2][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
[3][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
[4][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3-4.
[5]Cuban,L.Teachers and Machines: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M].New York:Teachers Collge Press,1986:11.
[6]Cuban,L.Teachers and Machines: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M].New York:Teachers Collge Press,1986:9.
[7][加]M.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M].何道宽,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14-415.
[8]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3.
[9]郑永柏.从技术的发展看教育技术过去、现在和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1996(4):8-14.
[10]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
[11]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3.
[12]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3.
[13]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14]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
[15]Rodney,S.Earle.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ET Magazine,2002,42(1):5-13.
[16]Bauer,J.& Kenton,J.Towar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schools:why it isn’t happen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13(4):519-546.
[17][美]Gary R.Morrison&Deborah L.Lowther.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M].顾小清,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
[18]安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研究——保定X中学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和应用的个案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25.
[19]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2):47-56.
[20]郑太炎.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革新为何效果有限——系统观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2010(5):23-27.
[21]陈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2]王艺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电脑与电信,2012(4):64-65.
[23]吴砥,李枞枞,周文婷,卢春.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5省14个市(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9
[24]贺保平.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浅析[J].文教资料,2019(6):150-151.
[2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26]刘儒德.计算机在学校中应用的未来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1996(8):11-14.
[27]陈琦,刘儒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62.
[28]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7-96.
[29]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7-96.
[30]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17-22.
[31]毛祖恒.论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74-78.
[32]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5):41-45.
[33]陈亚兵,李敏强,王以直.基于信息技术的组织模式变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10):1-7.
[34]王子平.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校系统整体变革——Future Mind项目解读[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5]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3):104-106.
[36]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70,1(2):81-94.
[37]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irty years 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0(4):305-310.
[38]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irty years 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0(4):305-310.
[39]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thirty years 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9,30(4):305-310.
[40][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41][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42]Ann E.Barron,Kate Kemker,Christine Harmes,Kimberly Kalaydjian:Large-Scale Research Study on Technology in K-12 Schools:Technology Integration as It Relates to the N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3,35(4):489-507.
[43]John Bauer,Jeffey Kenton:Toward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the Schools:Why It Isn’t Happening[J].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5,13(4):519-546.
[44][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45]Hooper,S.,&Rieber,L.P.(1995).Teaching with technology[EB/OL].http:∥www.d11.org/LRS/Personalized Learning/Documents/Hooper+and+Reiber.pdf
[46]Cemil YUCEL,Ismail ACUN,Bulent TRMAN,Tugba METE.A Model to Explore Turkish Teachers’ICT Integration Stages[J].Th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October 2010,9(4):1-9.
[47]Daniel W.Surry,David C.Ensminger and Melissa Haab.A model for integrating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higher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5,36(2):327-329.
[48]Qiyun Wang.A generic model for guiding the integration of ICT into teaching and learning[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8,45(4):411-419.
[49]J.Tondeur,M.Coopert&C.P.Newhoset.From ICT coordination to ICT integration: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J].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10,26(4):296-306.
[50]Amy Staples,Marleen C.Pugach & Dj Himes.Rethinking 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hallenge:Cases from Three Urban Elementary School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05,37(3):285-311.
[51]Jennifer Sclater,Fiore Sicoly,Philip C.Abrami& C.Anne Wade.Ubiquitous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Canadian public schools;Year one study[J].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2006,32(1):221-247.
[52]Cher Ping Lim.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CT in Singapore schools:pedagogica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Education Tech Research Dev,2007(55):83-116.
[53]M.D.Roblyer.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M].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2003:10.
[54]Margaret J.Cox,Gail Marshall.Effects of ICT:Do we know what we should know[J].Educ Inf Technol,2007(12):59-70.
[55]Margaret J.Cox,Gail Marshall.Effects of ICT:Do we know what we should know[J].Educ Inf Technol,2007,30(12):59-70.
[56]M.D.Roblyer.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M].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2003:11.
[57]M.D.Roblyer.Integrat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M].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2003:11-14.
[58]徐荫福,孟祥增.挑战、机遇与发展: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创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3.
[59]徐荫福,孟祥增.挑战、机遇与发展:应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创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43.
[60]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61]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62]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63]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64]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65]David Thorburn.Technology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Change;Is It Possible[DB/OL].http:∥etad.usask.ca/802papers/thorburn/.
[66]David Thorburn.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nge;Is It Possible[DB/OL].http:∥etad.usask.ca/802papers/thorburn/.
[67]David Thorburn.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Educational Change;Is It Possible[DB/OL].http:∥etad.usask.ca/802papers/thorburn/.
[68]Chonyacha Suebsin,Nathasit Gerdsri.Key Factors Driving the Success of Technology Adoption:Case Examples of ERP Adoption[DB/OL].http:∥ieeexplore.ieee.org/xpls/abs_all.jsp?arnumber=5261818
[69][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8.
[70][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8.
[71]Rodney S.Earle.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ET Magazine,2002,42(1):5-13.
[72]Rodney S.Earle.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ET Magazine,2002,42(1):5-13.
[7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变革:学校中的信息技术[M].王晓华,彭欣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4]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779-780.
[75]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7):69-72.
[76]杨瑛霞,田爱奎,夏天,张际平.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77]杨瑛霞,田爱奎,夏天,张际平.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78]转引自杨瑛霞,田爱奎,夏天,张际平.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79]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2):5-8.
[80]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
[8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
[82]吕千飞,张曼真等译.世界教育概览[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1.
[83]转引自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
[8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85]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
[87]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
[8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
[89]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5):58.
[90]祁靖一,阮滢.从起步、应用到融合、创新——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谈我国未来十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8-11.
[91]潘克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教育信术技术,2015(22):4-8.
[92][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
[93]Rodney S.Earle.The Integration of Instrcu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42(1):5-13.
[94][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