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程
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与融合进程中,美国“首开风气”。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宣告了信息技术素养的挑战,预言21世纪所有孩子将从使用教育技术中获益。同年6月,美国政府公布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作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Getting America’s Students Ready for the 21st Century:Meeting the Technology Literacy Challenge),提出了美国政府发展教育技术的四大目标:[48]每一间教室与每所学校都和互联网连接(connections)、每所学校都有合适的用于教学的硬件(hardware)、有适合的内容供教师整合进他们的课程(content)、教师具备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必要技能(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该计划提出连通性、硬件、软件和专业发展是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并提高教育质量的“四大支柱”。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政府在“四大支柱”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与精力,如从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来看,成绩显著。如,在学校的连通性方面[49],1994年,只有35%的学校联上因特网,到2003年秋,几乎所有的公立学校都联上了因特网。1994年,只有3%的公立学校教室联上因特网,而到2003年,93%的公立学校教室联上因特网。1996年,74%的联网公立学校使用的是拨号上网,2001年,5%的学校使用拨号上网,55%的公立学校使用宽带上网,2003年,联网公立学校中有95%使用款待上网。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1998年,公立学校中学生与联网计算机之比为12.1∶1,2003年,降为4.4∶1;2003年,88%的联网公立学校拥有网站,其中73%的学校至少每个月更新一次网站内容。
除了在连通性、硬件和软件方面加强建设之外,美国政府为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克林顿总统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要求10万教师经过培训和考试,能够拿到国家教师证书,能够像使用黑板和粉笔那样轻松自如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一个教育技术专家组在1997年的一个专门报告中建议:应该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保障教育技术的实际投资,至少将全国每年教育开支的5%(约130亿美元)用于教育技术,并建议将其中的30%(约40亿美元)用于教师培训。[50]此外,美国为了加强教师职前信息技术教育,启动了“培养明天的教师使用技术”(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系统工程。该工程指出,培养精通技术的教育者以满足21世纪学习者的需要是当前全美国教师职前培养机构面临的挑战。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开始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心从注重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提高。
国家在信息技术基础设备建设和教师专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开始让中小学校从功能强大的技术应用中受益。因此,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2000年,美国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电子化学习:将世界级的教育置于儿童的指尖》(E-learning:Putting a World-Class Education at the Fingertips of All Children)的报告,提出了美国五个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51]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帮助学生达到较高的学业标准、所有的学生都要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与评估促进新一代技术在教与学中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内容和网络的应用改革教与学,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美国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将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转向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数字化内容的建设,支持和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在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推动下,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STE)相继出版了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1998)、面向教师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0)、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2002),分别对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提出要求,并加强数字化内容的建设与应用。
2005年,美国教育部发布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互联网、法律和美国当代学生变革展望》(2004年版),该计划在充分肯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目前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每个公立学校都已连入因特网,但许多学校仍然按照原先的方式进行教学;许多计算机在学习过程中不被作为中心部分而是被闲置在机房里。[52]为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势,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了今后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的七个主要行动步骤和建议,主要集中在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改进教师培训、支持E-learning和虚拟学校、鼓励使用宽带网、迈向数字化内容以及数据整合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该计划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试图通过教师、管理人员、父母和学生的努力带领系统的变化,用技术点燃学习的火焰,使今天的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参与到未来教育的自主决策中,并为21世纪的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2010年,为实现奥巴马政府在其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全面变革美国教育,美国教育部发布了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并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53]虽然美国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依然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但关注的重点已转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上,更强调通过信息技术在学习、教学和评估系统的应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引领学校进入科技新时代。其中,“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的提出被称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计划的一大亮点。该计划从全球化、网络化、终身学习导致的个性化学习出发,从学习者角度对未来五年美国教育技术的工作重心和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计划所涉及的五个层面,目标明确,行动具体,有利于教育技术计划的有效实施,将引领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进一步深入推进。
虽然在五年的时间中,美国教育行业在“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引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依然存在包括数字鸿沟、技术相关的教师培训、技术支持下的非认知能力评价以及学生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尚未实现。[54]为此,2015年12月10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了第五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该计划将学习作为核心,重新思考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旨在为学校领导、教师、学习者及其家长、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开发者等相关人员的行动提供纲领性的指导,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而努力。《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包括的五大部分中,学习是核心,其他四个部分都是围绕学习的。其中,基础设施是其他部分顺利运转的基础,领导力属于顶层设计,教学负责把顶层设计的愿景付诸实践,评价负责对其余四个部分的价值作出判断,并依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调整,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发生,实现技术支持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变革。美国第五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明显受到奥巴马政府颁布的《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2015,简称ESSA)影响,将教育技术的推进聚焦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引导美国教育界“重思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在技术支持学习方面,该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实的学习经验(Authentic Learning Experiences),即基于现实问题进行高参与度的学习与实践,采取课堂学习、网络学习、混合学习、校外实习和工作实践等多种模式共同促进学习。[55]
除美国外,英国政府通过战略规划、机构设置、资金支持、项目立项、考核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1995年,英国政府推出了题为《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的行动计划,将400家教育机构首批联网,并为23个试验课题拨款1200万欧元。同年10月,首相布莱尔宣布了代号为“英国网络年”的五年计划,保证拨款1.6亿美元用于所有中小学(3.2万所)的国际互联网联网工作。1998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题为《我们信息时代》的政策宣言。该宣言指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
2003年,英国国家教育与就业部颁布新行动计划“实现潜能:通过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应用转变教与学”(Fulfiliing the Potential:Transform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ICT in School),明确提出,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的工作方向与重点,从原来的关注基础设施、联网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转向关注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校的整体发展。[56]
2004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颁布了《关于孩子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规划》,指出ICT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应涵盖早期教育、基础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学校领导、课程建设、教学活动、学校管理、评价和督导等各个环节,应该把学校、家庭、社区等各个环节都系统地融入教育体系中。[57]
2005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充分调查了本国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颁布《利用技术:改变学习及儿童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导信息化教育的五年政策信息化战略(e-Strategy),确定了2006年至2020年英国信息化教育的整体目标、改革所涉及的范围、信息技术能实现的内容,以及在实践中应该优先开展的活动等,并明确了以六大优先行动为核心的未来任务:连通公共在线信息频道和机构外部网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为儿童和学习者提供整合式的在线个人支持系统、发展通向个性化学习活动的合作方法、为实践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支持包、为提高组织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领导者和提供培训发展包、建设支持转变和改革的通用数字基础设施,并同时制定了后期的评价方法。[58]
2008年7月,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又颁布新的《利用技术:新一代学习(2008—2014年)》信息化战略,确立了下一阶段的核心战略目标:(1)利用技术提供差异化的课程和学习经历,帮助满足儿童和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和喜好,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与选择;(2)为学习者提供可定制的、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内的响应性评价;(3)促进全体学习者、包括学习困难者学习能力及经验的发展提高;(4)增强家庭、学校和学生间的联系,特别是通过信息系统和工具提高家长的教育参与。[59]
2016年3月,在前一轮信息化战略结束后,英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2015—2020战略规划:世界级教育与保健》,制定了未来五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与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STEM课程的开设率,提升相关课程的质量。[60]
日本政府也高度关注教育信息化战略。1990年,日本文部省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的教育应用。1994年,日本文部省启动了百校联网工程。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新千年计划”,该计划是日本国家、社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明确提出了新千年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到2001年,所有公立小学、中学、高中学校连接互联网,所有公立学校教师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到2005年,所有学校连接互联网,在所有学年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61]
2000年,日本政府内阁设置了“IT战略本部”,加快推进21世纪日本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日本政府在新颁布的《形成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基本法》中正式提出了“IT立国”的国家战略,为日本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日本还实施了《信息技术基本法》,该法案制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二阶段战略规划。2001年是实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第一阶段,日本政府制定了“数字化日本战略”,即“e-Japan”战略。通过这一战略,日本希望在2005年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国家,完成信息化设施基本建设。[62]2004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u-Japan”战略。该战略希望通过泛在网络,在日本国内形成一个信息网络无所不在的社会,使得所有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不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63]
2005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面向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推进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保证e-Japan战略目标的实现。同年,日本IT战略总部制定了2006年以后日本信息化建设的新战略——《后2005年代IT战略行动计划》。该计划在五个领域对2006年后日本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包括:(1)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2)加强人与人的交流,促进终身学习;(3)在发达的信息社会中建立合理的大学结构;(4)以信息技术推动艺术和体育的传播与交流;(5)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64]
2009年,日本IT战略本部又出台“i-Japan”战略。该战略描述了2015年将会实现的日本数字化社会蓝图,阐述了实现数字化社会的战略。[65]2010年,日本政府启动“未来校园”项目。“未来学校”项目旨在于2015年前,利用平板电脑为所有6~15岁的在校生提供电子化图书,并于2020年前,完成全国范围的普及和应用。[66]同时,日本政府还发布了两份有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即《教育信息化展望大纲》和《教育信息化指南》。这两份文件的颁布把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日本在不同阶段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变化来看,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加速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逐步深化了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全国性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规划。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提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发展战略,使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日本通过实施这三个重大国家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化综合实力走在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不可小觑的一股强大势力。[67]
除此之外,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印度、韩国、瑞典、荷兰等许多国家也都纷纷制定了教育信息化计划,推进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投入3.6亿元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开发。1999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会议提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项重要工作,并宣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此进程中,2000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被认为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里程碑。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议上提出“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计划,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的目标,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6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汹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方面发展迅速,同时在基础教育信息化ICT应用方面以及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中小学已有8万多所学校建立校园网,生机比达到了16.7∶1,其中普通高中生机比为8.5∶1。“农远工程”为中西部地区配置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万套,卫星教学接受设备26.5万套,计算机教室4.1万套,覆盖了中西部36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与教学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87.9%)拥有数字教学资源,37%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拥有自制资源的学校比例达51%。此外,有66.8%的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的比例达到了27%,同时,有32%的中小学开始使用信息系统支持校务管理。[69]
2010年开始,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7月,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70]:“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2012〕5号)(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对今后十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下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71]《规划》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
2015年,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我国的“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85%,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77%,37.1%的学校已实现全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72]2016年,教育部根据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73]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提出要“办好网络教育”。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部署和安排,也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全面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是因应党中央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新发展,写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的具体举措,《计划》的出台推开了中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大门。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相对改革开放迄今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特征而言的。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74]。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走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更是我国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相较以往各时、各类的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更坚持应用驱动,更强调深度融合。
纵观上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对计算机功能的一种重新认识与定位,即将计算机从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一种教育的内容上升到一种教育改革的基础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或称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教育,即WBI(Web-Based Instruction)。[75]要建立这样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关键就在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使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成为教育实施的环境所在。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
从目前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巨额投资,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大幅提高了中小学计算机的配置比例以及互联网的接入率。目前,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在中国,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解决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持条件建设和普及应用问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技术支撑环境已基本具备。但与此对应的是,大量研究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仍远未实现。正如有专家指出,在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更多的是技术对教育的“单向融合”,而非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