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交往方式

二、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的交往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开始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最初的网络(Web1.0)只局限于个人和服务器之间的交流,不能方便地进行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直接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笔记本电脑、移动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一个互通互连的数字世界开始出现,即Web2.0世界。

Web2.0世界极大地改变了Web1.0时代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功能的信息技术特征,极大地增进了信息的共享功能,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虚拟化的社会生存空间。最近几年来,随着You Tube、Myspace等技术的发展,Web2.0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计算机技术最初实现的只是人机的交互,但在进入Web2.0之后,通过网络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即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鲁洁教授认为,网络社会使以往的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世界性普遍交往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也使得“交往”成为现时代的一个主题,成为人和社会的普遍存在方式。正是网络社会所具有的普遍交往特征,有人甚至认为“当代社会的本质是全球化交往的社会”[29]

鲁洁教授认为,网络社会中的社会交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超时空性;新型共同体;多极主体性。[30]网络社会中社会交往的新变化将极大地改变教育的交往方式。

1.信息技术改变教育交往的空间

网络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称之为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交往空间。[31]在这个空间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任何他人进行交往,既可以定向与某一个人进行交往,也可以同时与多个人联系交往,并且,这种交往行为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发生和完成。因此,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具有了普遍性和无限性,交往走向了世界。[32]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最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交往活动中去。

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互联网已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所提供的电子邮件(E-mail)、聊天室、聊天工具(如QQ、MSN Messenger、微信等)等通信工具以及博客(Blog)等专题网站为师生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交往空间。这一网络空间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同时还加强了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随时向教师、同伴求教,也可以受到某个领域专家的指导。因此学习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向更多的求教对象获取信息,求教以及获得帮助的及时性大大提高。[3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个新的学习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Web2.0技术的发展,使学习者更容易找到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专家。这种共同体的扩大使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能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不同地域的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能形成更加深入的思考,将有利于学习组织的构成和学习社会的完善。[34]

2.信息技术建构新型的教育交往共同体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池田谦一在《电子网络的社会心理》一书中指出,以往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在一个人生活史中逐步形成的,在本质上它是受本人的职业、学校、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物理状况所制约的,但是电子共同体却可以在与个人史毫无关系的地方形成,其很可能是由共同关心某一领域的人所形成的,构成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也不受年龄、性别、职别等限制,而是由他们所关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所决定。[35]

这种新型的共同体,以网络为载体,具有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因为它们是由那些有共同关心主题、共同目标的个体结合而成的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共同体结缘于电子空间,被称为“比特族”“电脑族”,它们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有许多教育专家认为,计算机真正的潜能就在于能促进合作与交流。[36]同步交流与异步交流技术的发展将为这种合作提供技术的支持,使得时间和空间相互独立的学习者可以通过教育研究项目结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合作和交流。苹果公司的研究也发现,技术的使用并没有孤立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合作。[37]总而言之,在Web2.0世界里,教室将不单是一个传授知识文化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社交的场所,学生通过互联网与更大范围的教师、同伴互动来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3.信息技术塑造教育交往的多极主体性

长期以来,人们的基本实践和视界是处在主体—客体的两极框架之中,所宣扬和实行的是单一主体中心性,每个人都把“他者”看作是被消灭或被支配的“客体”。[38]网络社会消除了“社会的藩篱”的控制,使得交往实践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的转型中,单一主体性开始转变为多极主体性。

从每个个体来看,世界性、全球化的网络社会为他们生存和发展创设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个人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互为主体的状态,也即网络交往中每个主体与之切实相遇的是另一主体,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度向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39]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借助Web2.0技术,每个网络上的学习者都能成为知识的管理者,成为多极主体,化被动接受为主动传播,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贡献自己获得的学习资源,自由进退、自主构架。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信息技术对社会交往的重新定义是对个体主体性的一种弘扬,这种弘扬与现代教育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一种数字化生存空间,使每个个体都能参与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历史的主体,诚如尼葛庞洛帝所说“数字化生存……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40],“偶然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的个人所代替。

信息技术在知识传递与社会交往方面的这些新特性,使信息技术具备了明显优于传统的媒体技术(如电影、电视等)的特性,并具备了重新塑造一个新的教育空间的可能性。这个新的教育空间不但可以接管传统学校教育的某些功能,同时也可能在更大程度上转变学校教育的方式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