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 语
从技术哲学观的视角来审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本书发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有着共同的技术特性,这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从教育哲学观的视角来看,人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指向,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通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是人类的特有活动与社会文化实践,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因此,人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共同目标指向,也是联系技术与学校的重要中介。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其实质就是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共同演进的过程,这一演化过程的共同指向就是人。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中,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能用技术去做什么”才使用技术,而是为了通达教育价值的追求——“使人成为人”。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一方面要借助技术来扩大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使人成为人”。在技术教育化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的。[78]技术进入教育领域,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技术从基本的工具属性中抽离出来,将其置放在主客体行动框架内,表现为“教育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教育的“力量”作用于技术,使原来非教育的“自在”技术,变为“为教育的”——为教育而存在的技术,即成为“教育化的技术”,指向人的发展的技术。[79]
因此,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的进程:一是技术教育化的过程,即教育系统接纳技术的过程;二是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即教育系统被技术改变的过程。教育系统在接纳技术的过程中根据其自身的需求改变着技术应用,同时教育系统也被这些技术因素所改变。因而,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既是技术教育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化的过程,更是技术与教育共同完善、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共同指向人的发展这一共同目的。
【注释】
[1]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5.
[2][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康荣平,吴明泰,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
[3][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曹南燕,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
[4]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5]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6][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曹南燕,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9.
[7]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0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03.
[10]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7):69-72.
[11]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12]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207.
[14]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5.
[15]李芒.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J].教育研究,2008(5):56-61.
[16][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1-12,17.
[17][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0.
[18]宋新芳,刘成新.伊德技术哲学思想及其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5(6):14-17.
[19]李国俊,张信华.技术理性与现代性的文化嬗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1):58-61.
[2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28.
[21][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刘武,康荣平,吴明泰,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0.
[2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8.
[23][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77.
[24][法]让·伊夫·戈菲.技术哲学[M].董茂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1.
[25]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9-80.
[26]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3-8.
[27]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2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
[29]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8.
[30]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31]桑新民.技术—教育—人的发展(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7.
[32]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
[33]其余四种教育资料的构成成分为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教育活动场地与设备。
[3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
[35]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36]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0.
[37]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18-125,333-339.
[38]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0.
[39]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3.
[40]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
[41][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
[4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41.
[43]王啸.“人是价值的存在”及其教育学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5):7-11.
[4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45]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7.
[46]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2.
[47]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1.
[4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19.
[49]杨开诚.论教育的技术学本质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5-20.
[50]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0.
[51]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6.
[52]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67.
[5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54]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90-97.
[55]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70.
[56]王大洲,关士续.技术哲学、技术实践与技术理性[J].哲学研究,2004(11):55-60.
[57][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0.
[58]海德格尔选集(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38.
[59]吴国盛.技术与人文[J].北京社会科学,2001(2):90-97.
[60]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03.
[61]刘济良.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4):12-15.
[62]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4.
[63]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5.
[64]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2.
[65]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2.
[66]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2.
[67]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2.
[68]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3.
[69]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3.
[70]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2.
[71]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6.
[72]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4.
[73]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3.
[74]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6.
[75]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9.
[76]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4.
[77]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5.
[78]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84.
[79]单美贤.论教育场中的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