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推动力研究

二、信息技术学校教育融合的推动力研究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的推动力,主要包括技术的“社会必然性”和研究结果的推动,这两方面将推动教育革新者在教育系统内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并推动政府部门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二是内部的推动力,主要是技术的“相对优势”(埃弗里特·罗杰斯,1995),技术的“相对优势”将吸引教师在教育系统内使用信息技术。

1.“社会的必然性”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自于以下信念:许多教育者,家长以及学生相信技术无处不在,因此也应该引入教育之中——米勒(Miller,S.E,2001)称之为“社会的必然性”理由。“技术的社会必然性”,是技术的社会实现过程,也是人对技术的控制与利用的过程。[4]这一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体现出其必然性,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也有其“社会的必然性”。

根据有关研究,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社会必然性”体现在社会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追求使得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成为必然。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查找及交流信息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大量的指标显示,目前全球经济越来越成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且这种趋势势必继续下去。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都不断加强着人们对学习的关注——特别是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关注。[5]因此,社会的变化迫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以使他们成为信息社会的终身学习者。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信息时代的公民而言,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Moursund,1995):[6]

(1)技术素养。苏罗曼(Soloman,1995)认为,“学生的技术能力事关经济的竞争力。”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Education,ISTE)最近与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合作研制了职前项目的教育技术标准,同时也开发了针对K-12年级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这两个标准都认同,技术技能应该成为必备的工作技能。目前,美国多个州也开始建立各自的K-12年级学生的技术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交给学生运用技术的方法。

(2)信息素养。尽管信息素养只是技术素养的一个子集,但一些研究者(Roblyer,1998;Truett,1996)认为,信息素养非常重要,需特别加以强调。约翰逊和埃森伯格(Johnson and Eisenberg,1996)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大六”技能:确定任务、寻找信息、确定与评价、运用信息、综合与评价。尽管信息素养早于互联网时代提出,但互联网所引发的信息爆炸使得“大六”技能的学习更显必要,也使得“大六”技能更多地与技术相关。对于学生而言,前三种技能可能更有趣,也更容易掌握,后三种技能涉及对信息的运用,综合和分析,可能难度更大。但拉布雷尔认为,所有这些技能对于信息时代的学生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3)视觉素养。与信息素养相似,视觉素养也可能被认为是技术素养的一个子集。随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多地依赖图像与视觉交流策略,教育者(Christopherson,1997;Roblyer,1998)也开始强调特别需要有更好的视觉素养。克里斯顿费逊认为,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可以解释、理解并欣赏视觉信息的意义;更加有效地通过运用视觉设计的原理和概念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计算机及其他技术制作视觉信息;并且运用视觉化的方法来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拉布雷尔在研究中发现,视觉素养技能不仅与智商测试的高得分相关,并且也与以后在更多的技能职业领域(如工程专业)的成功相关。克里斯顿费逊发现,那些具有视觉交流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社会必然性”体现在社会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以及对教育变革的呼唤,这使得教育部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融合步伐。对教育现状的不满意是推动信息技术融合的重要动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对学校的研究发现,学校一直处于各种批评之中——制度过时、变化缓慢、极度的官僚化、传统的教学方法等——但是其中一些方面可能正是由学校系统的本质决定的。[7]这些批判与社会对学校的期望相关:有些国家和社会期望学校可以提供给所有的年轻人前所未有的长期教育,教给他们广泛的课程内容,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学校系统的僵化、官僚化与封闭性使得社会对学校组织普遍表示不满,强烈要求对学校教育进行变革。

社会各界对教育系统的不满集中表现在对“工厂模式”的学校教育的批判。这种教育模式脱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社会,反映了工业化年代大生产的需求,其主要成就就在于“生产”了众多具备满足工业社会需求的基本技能和顺从态度的学生。[8]为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工厂模式”的学校教育转向“学习型组织”的学校教育,走在实现“所有人终身学习”目标的前沿。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打破了传统教室的界限,其开放性与交互性为学校教育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社会的必然性”将推动教育革新者率先在教育系统中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并试图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

2.研究的结果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社会的必然性”并不能保证教育系统对技术的大规模投资与使用。为了证明将技术融合于教育之中所花费的资金与时间的合理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需要确定技术可能会对于改善教育系统所能作出的具体贡献。因此,需要研究机构来回答,“为什么学校应该选择一种基于技术的资源或方法而非其他途径来实现其预期目标?”

尽管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已被普遍地应用于教育之中,但研究结果并没有提供一个有力而明确的证据表明计算机对教学的影响。总体而言,有关计算机对教育影响研究的数量与质量均令人失望(Roblyer,Castine&King,1988)。克拉克(Clark,1983,1985,1991,1994)公开批评那些“基于计算机的效果”研究,如通过对基于计算机的方法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的研究的元分析来总结影响结果的研究。克拉克认为,这些研究大多受到复杂变量的困扰,这些研究试图证明一种方法相对于另一种方法对成绩的显著影响,但没有控制相关变量,如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或者新奇性等,这些变量可能会增加或削弱成绩。[9]因此,克拉克建议教育者应避免将成绩结果作为购买计算机的理由。

但这并不表明,计算机不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影响。一项由米尔肯基金会(Milekn Foundation)资助、发表于教育周刊(Archer,1998)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国家教育进展评测(NAEP)中的高得分是与特定的技术类型在特定年级的运用相关:[10](1)教师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与应用的八年级学生成绩表现比那些教师没有运用计算机的八年级学生更好;(2)教师运用计算机开展“数学或学习游戏”的四年级学生成绩表现比那些教师没有运用计算机的四年级学生更好;(3)在两个年级中,由那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执教的学生成绩表现比那些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执教的学生更好。同时,这些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所在的学校在良好的“学校氛围”(如,更高的入学率)的评定中得分更高。

米尔肯的研究再次证明了许多教育者的观点:仅仅使用计算机并不会提高成绩,计算机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能来自使用的方式。如果能够以恰当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这些有关信息技术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外,拉布雷尔在《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一书中也概括了基于研究支持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四大理由(表4.1)[11]

(1)激发学习动机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著名的学习理论家Robert Gagne(1965)认为,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是提供理想的教学条件的关键首要事件。大量的研究证明,技术资源的可视性与交互性特征看起来有助于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任务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Pask-McCartney,1989;Summers,1990—1991)。大量的经验性证据显示,教师通常会利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的新奇性以及类似电视机的吸引力来实现吸引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的基本教学目标。

表4.1 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四大理由

通过操作性的活动使学习者参与其中。为了使学习更富有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常努力使学生参与创造他们自己的技术性产品,如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Franklin,1991;Tibbs,1989)、制作超媒体(LaRoue,1990;Volker,1992)以及艺术产品(Buchholz,1991)等。因为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自我表达,以及他们对自我效能的感知,并产生了看起来专业性的产品,让他们引以为豪,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活动。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控制感。有研究证明,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对学习的控制感,许多学生更乐于学习是因为他们感到能控制自己的学习(Arnone&Grabowski,1991;Relan,1992)。学习者的控制感看起来对于那些处于“危险”中的学生以及那些经历过学业失败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当学生能感知到自己控制着自己的学习,内在动机就出现了。

(2)独特的教学功能

信息技术能营造独特的学习环境,并能促进传统的学习环境更具有活力或更加有效。

让学习者更容易获取信息资源及资源。Miller(2001)指出,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些不凭借技术无法接触的人与物,因此,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借助远程学习,所有年龄的学习者都可以他们之前无法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指导者的物理距离将不再是学习者完成课程或学位的一个障碍。

帮助学习者将问题与解决方案“可视化”。Kozma(1991)的研究表明,视觉媒体对于那些涉及社会情景或问题解决的学习主题似乎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他指出,视觉媒体提供了有关“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情景以及任务,如人际交往问题的解决、外语学习或作出道德判断等”强有力的视觉方式。目前,针对此类主题设计的视觉媒体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跟踪学习进程。整合学习系统及基于这一系统的相关产品可以利用计算机的独特能力来获取、分析并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有关数据。当教师试图向一大群学生演示一系列技能时,他们需要有关每个学生已学到以及没有学到的内容的准确的、及时更新的、易于分析的信息。一个精心设计的、基于计算机的数据收集系统(如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可以有效地为教师提供这些基本的信息。

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工具。使远距离的学习者相互联系,并且提供各种丰富的在线资源,一直被视为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促进学习的独特优势(Marcus,1995)。这些独特的优势包括获得无法通过地方资源获得的信息,发展能使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受益的研究能力,无须离开教室开展跨文化活动。借助信息技术,不同文化的学生开展在线交流,有助于提升对各种文化的认知,并能提高学生的交往技能。

(3)支持新的教学策略

为使学生能适应由技术驱动的21世纪的生活需求,教育系统正在努力寻求技术资源的帮助,以修补现有的教学目标与方法。一些新的教学革新将受益于技术的运用:

合作学习。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开始强调小组教学与合作学习。许多基于技术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设计超媒体产品以及具有特定目的的数据库,运用在线或线下的数据库、视频光盘、多媒体设计研究计划等。

共享智能。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将智能仅仅视为一种存在于每个人脑中的观点变得狭隘。“与计算机的智力合作伙伴关系表明,可用的资源以及可塑造的活动并不一定存在于一位或另一位代理人之中,而可能是分布于个人、情景与工具之间。”(Polin,1992)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技术最重要的作用可能在于将改变教育的目标以及教育成功的测量方法。

问题解决以及高阶技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基本的交流以及数学技能依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解决问题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诸如多媒体以及网络等技术资源的参与性特征使得教师能够设计那些要求基本节能个的复杂的、长期的目标任务,如此,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一些他们所必须的低阶技能,同时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将获得高水平的技能。

(4)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但经常被忽视的理由是可以帮助教师处理日益增加的文书工作。教师如果花费更少的时间在登记成绩以及准备工作方面,他们将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分析学生的需求,并与学生有更多的直接接触。教师如果能够掌握技术的运用方法,将可以快速地了解有关学生个体需求的准确信息,可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有许多技术资源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如,文字处理程序,电子表格,数据库,成绩簿,图表,教学管理程序,以及在线交流程序等。同时,运用技术也方便学校、学区以及地区的管理人员保持各种数据记录,并且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

在相关研究的支持下,世界各国(如美国、英国、中国等)纷纷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并且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对教师与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融合还需要解决外部的推动力如何向内部的推动力转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关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另一方面的重要推动力,即内部推动力。

3.技术的“相对优势”推动信息技术进入学校教育

根据相关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内部推动力主要来自教师对技术产品独特效用的认识基础上对技术的认同,也就是教师对技术能够或应该促进教育系统改善的具体作用的认识。

埃弗里特·罗杰斯在他著名的《变革的扩散》(1995)一书中指出,人们发现变革很令人有压力感,并且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人们并不会必然地改变他们原有的行事方式——也就是说,采用革命性的方式——仅仅因为这种变化能给他们带来好处。但如果变革在一些以下五方面有令人满意的水平,则人们更有可能接受变革:[12]

相对优势。人们必须能够认识到新的行事方式相比于现有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容性。人们必须能够发现,新的方式与他们的价值观与信念,与他们先前接受的变革,以及与现有的需要是相兼容的。

复杂性。人们必须能够发现,新的方式是足够简单地来进行学习与运用。

可试用性。如果人们能够逐步试用新的方式,如果能在不得不完全接受一种新方式之间能进行一些小小的尝试,将有助于人们实现转变。

可观察性。如果人们能够观察其他人采用并运用新的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实现转变。观察已经采用变革的其他人行为也是一种“可试用性”的形式。

罗杰斯的研究显示,这些特征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们感受到的“相对优势”的程度。另外四个特征实际上只是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是否这些革新的方法相比于原有的方法有足够的优势而使他们值得为此产生转变。

福兰(Fullan,1992)认为,技术的变化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革新,而不是一种微小的革新。因此,罗杰斯的“变革扩散”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创新的接纳过程,同时也可用来解释人们对新技术的采纳过程。从罗杰斯的“变革扩散”理论出发,我们认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内在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教师对基于技术的教学方法的“相对优势”的认识。只有教师充分地认识到技术的“相对优势”,教师被动、偶然地使用技术转变为主动、全面地使用技术。因此,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帮助教师了解到基于技术的方法相比于传统方法的“相对优势”。

拉布雷尔(2003)认为,要帮助教师进一步认识技术的“相对优势”,需要在技术与教学之间建立联系,不能单从技术自身来考虑技术的使用,而应从教学的需求来考虑技术的运用。我们应引导教师在熟悉、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关注以下问题:“目前我们未实现的教学需求是什么?技术如何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教学需求?”拉布雷尔认为,当教师将技术视为改善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并开始从教学需求的角度来思考技术的时候,如“运用技术是否能使我们现有的教学更加有效?”“基于技术的教学是否能教我们原先应该教而无法教的内容?”技术的“相对优势”就开始显现。

拉布雷尔在《教育技术与教学整合》一书中概括了一些信息技术能以其“相对优势”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的教与学的问题,如表4.2所示。拉布雷尔认为,教师对技术“相对优势”的认识通常开始于一些他们遇到的教学问题(如,学生难以学习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学生对学科的主题不感兴趣,学生无法实现技术的迁移等)。教师们发现这些问题难以用传统的方法加以解决,于是开始转向技术寻求帮助。

表4.2 教学的问题与技术的“相对优势”[13]

续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在《面向未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教师和学习者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需全面了解并实施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潜力,如此才有可能使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积极作用得以完全实现。[14]卡文(Carvin,2000)建议,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应有30%左右的技术资金用于对教师的职业培训。[15]根据罗杰斯的变革理论,对教师职业培训的重点应在于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对优势”。有研究发现,只有当教师经过使用新技术前的培训,在熟悉、使用技术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技术的“相对优势”后,教师将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技术,并且他们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他们将会成为有力的信息技术使用者。[16]只有到这个时候,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才开始真正发生,教师才会开始真正改变他们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