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 语

第四节 结 语

人与技术的关系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目的—手段”这一范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技术创新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手段或操作工具,它会反过来对人的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反向作用被伊尼斯称之为“传播的偏向”。

首先,信息技术的“偏向性”表现在信息技术将改变我们思考的内容——知识的形态。信息技术依托的是一种“超文本”的技术,倡导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发散性的知识表述方式。信息技术的知识表述方式将极大冲击文本世界所倡导的一种线性的、注重逻辑结构、追求流畅性的知识表述方式,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倾向,并将对个体思维的逻辑性带来严峻的挑战。

其次,信息技术的“偏向性”表现在信息技术将改变我们思维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超文本”技术让我们习惯于在不同的内容之间游荡,使我们失去阅读严肃作品所需要的持久、深入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我们开始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浅阅读”,我们的思维也开始变得浅表化。

再次,信息技术的“偏向性”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互联网世界正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我们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世界,这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符号将成为我们的生存方式,不但我们面对符号,同时我们自身也成了一个符号。在这种符号化的生存中,人的情感处于麻木的状态,人的主体性开始丧失——人的异化开始了。

信息技术“偏向性”将改变思考的内容与思维的方式,导致人的异化,不但对人的真实生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学校教育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时代仍将继续作为教育主体存在的学校需积极承担起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的重任,应对信息技术对个体的异化。

为应对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应在于唤起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而要唤起人的主体性,教育应转变功能,关注个体“最人性化”部分,即人的智慧能力的培养。只有这种能力能使人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中做出主动的选择与创新,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性。同时,教育应关注人的真实世界,教会人与技术保持距离,避免技术对人的异化。

当然,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挑战还在于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教育不公平。随着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所导致的学校教育中新的不公平——“数字鸿沟”将不断扩大,并将持续存在。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一方面体现在不同人群在接触信息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不同人群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与水平的差异。尽管,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数字鸿沟”的许多方面是由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体系外的拥有和使用决定的,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可以扮演一个具有补偿作用的均衡者的角色。学校不但应确保所需投资及时到位,确保为所有群体提供获取信息技术的必要途径,同时也应保证人们有能力利用这些信息技术。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虽导致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但同时信息技术也被认为是消除各种教育不公平的最佳利器。

【注释】

[1][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2]David Reynolds,Dave Treharne and Helen Tripp.ICT-the hopes and the realit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3,34(2):151-167.

[3]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05.

[4]Karl Leidlmair.From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o a Theory of Media[J].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1999(3):78-96.

[5][法]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0.

[6][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

[7][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4-45.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07

[10][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0.

[11][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1.

[12][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3.

[13]刘霄.国际出版业蓝皮书指出:数字革命突进[N].中华读书报,2012-9-19.

[14]徐硙.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半数[J].当代图书馆,2014(6):76-77.

[15][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8.

[16][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3.

[17][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18][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

[19][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3.

[20][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40.

[21][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6.

[22][美]R.J.谢佛森,J.D.温克勒.信息技术在美国教育中的潜能[J].陈琦,译.江苏高教,2001(1):55-58.

[23][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33.

[24][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126.

[25][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4.

[26][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1.

[2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G7mwk3o Ujp DURb5c Kg7sB_KfouIy61LFiDMTi5Adwsn Xor Uol Uk9F3ki_Hwkva Mp Yr At WDEajEPr GBPbs7mr_f LUXTSXZle3L1LGSfp2W

[28]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29][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26.

[30]王启康.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31.

[31][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26.

[32]袁振国.信息技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131.

[33]陈曦.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4]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5]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6]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7][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26.

[3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

[39]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40][美]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世界——信息世界的展望[M].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37.

[41][美]迈克尔·德图佐斯.未来的世界——信息世界的展望[M].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37.

[42]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43]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44]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7.

[45]高德胜.不对称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1-17.

[4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

[47][美]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迈克尔·莫伦达.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M].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2.

[48][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0.

[49][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9.

[5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0.

[5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6.

[52][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0.

[5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4.

[5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7.

[5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5.

[56][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9.

[57][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9.

[5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5.

[5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1.

[6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6.

[61][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7.

[6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

[63][美]加里·G.比特,简·M.莱格西.课堂中的技术应用[M].余泰,刘娜,王其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2.

[64][美]Shron E.Smaldino,James D.Russell,Robert Heinich,Michael Molenda.教学技术与媒体[M].郭文革,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7.

[6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7.

[6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8.

[67][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68][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

[6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8.

[7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8.

[71][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