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的技术观

第一节 技术哲学的技术观

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技术与人类的历史同样久远。我们在前一章以手工技术体系、机器技术体系、信息技术体系来区分人类不同的文明阶段,既突出了技术之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同时又突出了技术之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作用。然而,人类对技术的有意识反思,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技术发展到特定的阶段才出现的。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技术是受鄙视的,因为技术往往是掌握在奴隶或劳动者的受中,并与体力劳动相连。在传统哲学看来,技术即无思,是一种知识贫乏的活动,无哲学研究之必要。[1]但随着近代科学与技术的加速发展,技术在成为近代人追求和颂扬对象的同时,也开始显露其负面的效应。因此,对技术的反思与批判开始大量出现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8世纪浪漫人文主义对技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开启了技术哲学的大门。

技术哲学正式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的标志,一般公认是1877年德国学者E.卡普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的问世。在其代表作中,卡普开宗明义地指出:[2]本书的目的在于对出自人手的人工制品的产生和完善进行思考性的观察,同时把工具的产生和完善看做人的自然意识发展的首要条件加以阐述,并由此把对技术设备的详细分析与有关人类文化意义的思考结合起来。

在技术哲学的发展史上,德国的另两位哲学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奠定了技术哲学的研究基石。一位是工程师、X射线专家德韶尔(F.Dessauer,1881—1963),他先后发表《技术文化》(1907)、《技术的核心问题》(1945)和《关于技术的争论》等一系列技术哲学专著,其中闪现着技术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他开创了对技术和技术社会进行哲学反思与文化批判的思想时代。如果说,从卡普到德韶尔的德国技术哲学有着明显的工程传统,主要涉及工程技术本身的性质、意义和发展规划,并对技术抱有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态度。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以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维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则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具有明显的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特色。

在技术哲学的讨论中,实际上一直围绕着两个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技术究竟是什么?或曰技术的本质问题;二是技术与人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或曰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