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1世纪无疑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一路高歌猛进”,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闪亮登场”,移动学习、增强现实、悦趣学习、创客空间、学习分析“迭代更新”。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活和学校形态,似乎也让我们相信,技术推动教育变革触手可及。但认真考察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惊奇地发现,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仍是局部和有限的,无论是在欧美日韩等国,还是在中国,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革新远远低于预期。信息技术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翻天覆地的教育变革,我们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变革相连,并满怀希望地等待颠覆性变革的来临,其结果很可能只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信息技术勾画的美好教育场景与惨淡现实的巨大落差,引发了本书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兴趣,并在导师方展画教授的指导下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整合研究——基于教育变革的视角》学位论文研究方向,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实然状态”,试图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回答揭开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迷雾:(1)信息技术能否改变学校教育?(2)信息技术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学校教育?(3)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学校教育?
当前,我国正从教育信息化1.0时代走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正从“应用、整合”阶段跨向“融合、创新”阶段。因此,本书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将研究重心从“应用、整合”前移至“融合、创新”阶段,并在以上三个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以下三个新的研究点:(1)信息技术能否与学校教育融合?(2)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育融合?(3)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如何推进教育变革?围绕以上三个研究点,本书以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为逻辑起点,以“融合”为研究核心,基于多元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有以下五方面:
1.基于技术发展的视角对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与融合进程进行了考察。本书认为,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作为工具阶段——作为内容阶段——作为环境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进入第三阶段的典型标志。本书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阶段,而欧美等国有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已开始进入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与创新应用阶段。但总体而言,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仍远远落后于我们的预期,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真正“融合”并未大规模发生。
2.基于哲学观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从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本书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基础——技术的特性,同时,本书也发现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主题,那就是人。因此,以技术为基础,以人为切入点,本书从哲学观的视角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本书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解读为技术教育化与教育技术化的过程,并发现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统一于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
3.基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书发现,从技术教育化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扩散过程,同时也是信息技术接受学校教育的改造过程,是学校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选择、应用与创造过程。本书认为,技术教育化的过程既在学校层面发生,也在教师个体层面发生。学校采纳技术的决定并不会必然导致教师个体的实际采用行为,同样,教师个体采纳某项新技术的决定也不能左右学校是否采用某项新技术的决策。因此,本书分别从学校层面与教师个体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运作模型展开理论建构,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研究。
4.基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进行研究。本书发现,从教育技术化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学校教育,进而使学校教育发生技术化的变化过程。因此,本书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对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学校教育的变革过程进行了剖析,本书认为,信息技术通过入侵学校生态系统,重构了学校的技术生态圈。这一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以及教育的交往方式,从而为学校的系统特征、学校教育的功能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能性。
5.基于未来发展的视角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未来进行展望与分析。本书根据《地平线报告》(2004—2019年)的分析,对未来有可能在学校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进行了讨论,基于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展望未来的学校教育。最后,本书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出发反思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剖析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思考浅表化以及虚拟社会对人的异化现象,同时对信息社会中仍将作为教育主体存在的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需要承担的新使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本书认为,信息化时代学校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需承担重大的使命,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的最大挑战就是技术对人的异化,而最重要的使命则在于如何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唤起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
教育信息化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教育制高点,也是我国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不断升级,已然提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5月5日,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印发,标志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以融合和全面提高为主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新世纪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因此,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在我国进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融合和全面提高阶段),一个坚定的教育研究者对信息技术所发出的诘问: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如何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如何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动力与阻力是什么?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如何?我们又该担心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是困难和极具挑战的,但对于即将到来的教育信息化2.0时代而言,却又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基于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回应,基于对教育研究的热情以及对教育变革的期盼,使我能够在师长的激励下,在家人、兄弟姐妹的支持下勇敢地踏上艰难的险途,最终完成本书的写作。希望本书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回答与探索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能够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进程贡献一分力量与智慧。
庞红卫
2020年2月20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