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目标指向

二、人——信息技术学校教育融合的目标指向

教育发展过程中之所以需要技术,或者说技术之所以能够作用于教育,是因为教育的研究对象与技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人。[51]教育与技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文化实践。技术是人类的技术,是社会中的技术,是人类创出来的文化形式,技术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以及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互相整合的。人类的教育是让人类能够自由地把握对象和发展自身,通过改造环境而使人类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更自由。因此,人是教育与技术的目标指向,也是联系教育与技术的重要中介。

首先,从人的基本生物学特性来说,人是一种“尚未完成的”动物。在人类的进化中,人是未经“特化”的。人类缺少特定的器官使自身适应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人类缺乏战斗性的器官与保护性的器官。人类的器官配备不能使自身本能地对他们的生存环境作出反应。因此,与动物本能地适应自然、获得极有限的生存条件不同,人类由于本能方面的内在缺陷,通常以自己的技术活动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后来的发展。[52]人类从石器时代就制造和使用工具,也就是说,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即制造从来就是技术的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全部人类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技术)”,“工业(技术)的历史和工业(技术)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53]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不仅展示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也展示着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度量尺度。

也就是说,技术是属人的技术,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吴国盛认为,人的本质是“无”,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它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一直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第二,它的本质构成是一种向着“无”的、受着“无”的规定的构成,这里的“无”即自己创造自己。[54]这个创造过程是凭借技术来实现的。因此,人的本质是技术的内在根据,技术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55]由此可见,技术的缘由、目的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人。并且,从技术实践的目的来看,无论是在前现代还是现代,技术活动的目标都是对人性的高扬,技术是一种运行着的人性。[56]而从教育的本体价值来看,教育之为教育,就在于教育具有“使人人成为人”的价值。

因此,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本质属性来看,两者都是人类展开自身的可能性,是实现个体自由与发展的途径。基于此,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便找到了相互融合的共同目标:人。人,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相互的交叉点,也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所在。以人为目标指向,表明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一种去蔽,让人的本质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完全展开。

但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由于功利主义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工具理性在技术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被过度地放大与扩展。由此,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反的结果:不是使人获得自由与发展,而是对人的束缚或遮蔽。如在工具理性的助推下,信息技术可能会加剧教育中的知性取向,即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非人性的发掘,而忽视了个体的情感诉求、价值关怀、道德规范、伦理明察,遗忘了教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追求。

海德格尔就曾指出,技术并非一种中性的手段,它负载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技术的“统治”和束缚,人本身依赖技术体系,人与其说是利用技术,不如说是为技术所用,人本身成为技术体系的职员、附属、辅助,甚至是它的手段。[57]因此,海德格尔用“座架”(Ge-stell)来解释技术,按照通常的意义来看,座架一词指某种用具,例如一个书架,它也有骨架的意思。海德格尔认为,“座架意味着那种解蔽方式,此种解蔽方式在现代技术之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58]。从这个意义来看,信息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种信息化的解蔽,为我们的社会生存提供一个信息化座架。

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两重属性,一方面,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扁平化、单一化。[59]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使人逃离被技术异化的危险,就需要高举价值理性的大旗,将技术的展开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相连,使教育真正回归到对学生主体,即人自身的关怀,这种关怀不再是人的某种理性精神的膨胀与泛滥,而真切地回归到人——一个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生命整体。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教育并非只是为了“能用技术去做什么”才使用技术,而是为了通达教育价值的追求——“使人成为人”。教育实践的主体、目的和对象都是人自身,因而,教育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中,人始终是目的,教育是手段,而信息技术则是环境条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教育,技术服务于和服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则提供了人活动和技术发展的空间。技术、人、教育在其相互关系中各得其所。[60]

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从人的价值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融合的价值追求。从人的价值出发,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需要从信息化的生存环境或称为生态环境的视野中突围,指向人的价值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在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要引导人们重视自己的价值世界,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培养自己的价值理性,追求有价值的人类生活,实现生命的不断超越和人格的不断升华。[61]马克思的“实践”理念表明,在人追求自由存在的过程中,最终可以实现技术与道德的统一,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提供客观手段,道德为人的存在确定自由解放的目的性。

在人的价值世界的指引下,信息技术可以为人的自由解放(或学生的发展)提供客观手段,并使得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发展恰如其分地重叠在一起。沿着这条思路,信息技术就能成为教育系统构成的一部分,教育系统也就变成了在信息技术作用之下的一个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世界,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实现了真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