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真实存在——应对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
有研究发现,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对于人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这种真实世界的存在指的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交往。这种直接交往是出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人之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9]美国信息技术专家德图佐斯把这种出之于人之本性的交往需要喻之为“洞穴力量”,他说:“这些洞穴力量是人的生命中最初看上去远为重要也远为普遍的一个因素。它们是神奇的力量,能把父母和孩子……同胞手足……亲朋好友……结合起来……它们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至关重要,居于核心地位,它们不可能在信息市场上流通的这个事实,为信息市场所能支持的人际联系的性质和程度设定了一个明确的闭和边界”[40]。
由此可见,人在虚拟符号世界中的异化不但在于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实际上也在于人在网络生活中放弃了人的真实存在。因此,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在关注人的本质力量的同时,也应关注人的真实存在,以应对信息技术对人的异化。
1.教育应关注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教会人与技术保持距离
德图佐斯指出,“虚拟的遭遇也不能弥合有形世界和信息世界之间这个根本差异”[41]。尽管现实社会正越来越依赖虚拟的网络世界,但虚拟的遭遇并不能替代现实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交往的缺失会造成人性的某种丧失。因此,为防止人被符号(技术)异化,教育应关注人的真实世界的存在,应使人懂得与信息技术保持一定的距离。
正是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开辟了一个虚拟的符号世界,教育更应回归生活,重视真实生活的教育。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将一个丰富的真实世界展现于受教育者之前,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用各种方法让他们感受和意识到真实的事物、真实的我、真实的他人、真实的关系,归结到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要时时处处感受和意识到人的真实存在。只有这样,当个体进入网络的符号世界中时才能去分辨真实世界与符号世界,明确以真实的人的身份去把握符号,把握符号世界中的一切,成为符号世界中的主体,而不致丧失自我,沦为异化物。[42]
鲁洁教授指出,教育要使人走进网络,同时也要使人能走出网络。[43]德洛克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也提出,教育“还应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似乎在提醒我们以符号为其标志的信息、传媒世界毕竟与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
2.教育应回归其人格养成的主要功能,凸显对教育交往的关注
谢维和教授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包含两个方面:[44]一是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在这方面,学校具有一整套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包括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基本功能是学校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据。二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进行交往和相互学习的场所和环境。即学校决不仅仅是个单纯上课的地方,也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书本知识的场所。它还是学生们在一起进行交往的空间。所谓学校教育的潜在课程也正是在这种环境和交往的基础上的。
在谢维和教授对教育基本功能的论述中,知识学习的功能指向的是智慧的养成,而交往的功能则指向人格的完善。我们认为,在信息社会中,教育在关注学生智慧养成的同时,更应关注通过教育的交往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与他人相遇交往是人性的需要。人类的本质特征在于与他人的交往。我们几十万年来发明了一些自然不能做的东西:人类彼此间的相互意识。人类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已经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在人的诞生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交往需要已经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为人性的内在需要。[45]
而教育的交往更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方式,它主要是以精神世界而非物质世界为交往对象和交往中介的。换言之,教育交往主要是一种精神性交往而非物质性交往。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人们也经常参与一些物质性或实物性交往活动,但这些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服务的”[46]。因此,对教育交往功能的关注实际上是在回应教育的另一大主要功能: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