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知识的传播形式

一、信息技术改变知识的传播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一种建立在信息(知识)的传递基础上的生产形式。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不能离开符号,它必定是使用符号的活动。教育的功能很大一部分也表现在使受教育者学会掌握和使用符号包括语言文字以及其他各种诸如数学、科学等等的符号。[24]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所构建的新技术生态圈,首先改变的恰恰是信息(知识)的呈现方式与传递方式。因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生态的最大特征就是数字化与网络化。在这个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生存空间里,信息(知识)的呈现方式与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1.信息技术带来知识呈现方式的变化

信息技术借助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信息(知识)的存在形式,知识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让传统的知识世界成为一个数字化的生存空间。在这个数字化的生存空间中,人们所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由原子所构成的物理世界,而是由没有颜色、重量、长度的比特(bit,信息最小单位)所组成的信息世界。[25]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知识的加工更加便利,呈现方式更加多样,特别是随着多媒体、超媒体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呈现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但视觉的变化可以在电脑显示器上进行生成和处理,其他方面的变化和效果也可以清晰地出现在显示器上。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可视化的视图,为学生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内容。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使教学信息的形态变得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以及表征多元化,使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和因条件所限无法实现的教学内容得以解决,从而使教学信息更易被接受,也在较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26]

此外,随着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以视频和图文为主,缺乏交互能力的静态资源将被三维立体和具有智能交互功能的动态资源取代。[27]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新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身临其境的知识体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使得储存、组织并查找大量的信息变得更加便利,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与知识的共享特征。信息技术借助数字技术将所有信息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检索与传递速度,同时借助互联网打造了一个免费、公开的数字化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宽广的知识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学习者可以接触到世界上迄今为止生产的所有知识。世界上无数大型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搬进电脑、搬进我们的学校、搬进我们的家里。数字化技术将学习者置身于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

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以及知识共享功能的凸现将使得学习者可以从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网络中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源,并且借助数字化的技术,这种知识的获得将是快速与即时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使得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增加,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将真正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带来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

如果说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那么通信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则为学校教育带来了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由计算机系统、高速数字通信信道和通信卫星联网构成的通信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超时空的传递、交流,从而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

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在同一时刻与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他人进行“面对面”的工作与交流成为可能。借助这种信息沟通方式,正如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所预言的: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个“地球村”。

在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助推下,信息技术将使教育摆脱时空的限制,变得更加无限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机械、死板的时空观将可以实现分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哪些课程到课堂上去听,哪些课程则注册虚拟课程,采用自学和最后通过考试的方法取得学分。[28]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学习的空间可以实现分离,学习的时间也同样可以自由选择,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都将具有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特别是随着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整个互联网都将成为可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宝藏,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资源推送,大大提升知识的有效供给、精准供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