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教育的关系——教育哲学观的视角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哲学,而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教育活动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开展正确的教育活动。[38]因此,各个流派的教育哲学在回答“什么是教育”时,往往会追问“人是什么”,因为人是教育的原点,人是教育内部的基本的、主要的成分,“人是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什么是教育”问题的回答。
在教育哲学看来,人的本质是教育的前提所在,没有人也就没有教育,没有对人的正确认识也就无法开展正确的教育活动。而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确立了教育的规律)。因此,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人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形成和提高人的某些确定性,从而使尚未具有确定性的人成为具有确定性的人。如果人的一切都由自然或本能规定好了,那么教育也就没有必要了。由此可见,关注人的本质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和归宿。[39]
从教育的功能分析来看,人的发展不但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功能。教育有两大功能: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从教育最初的含义来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比较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如,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里的“教”是指教育者的教诲与受教者的效仿,而“育”则是受教育者向好的方向发展(即成善)。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善,手段是模仿。而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40]因此,从东西方“教育”两字的最初含义来看,它们都包含着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上对下、成人对儿童)施加的影响过程,其社会功能比较明显。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早期,西方在讨论现在一般所谓的教育问题时开始使用英文Education一词。[41]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盖由拉丁语Educare演变而来。拉丁语的Educare又是从动词Educěre变成的。“E”在拉丁语中有“出”的意思,ducěre有“引”的意思,合在一起的Educěre就含有“引出”之意,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也就是说,“教育”一词含有用引导的方法促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的意思,更多地反映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42]
尽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从教育哲学的视野来看,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来实现,个体发展功能是社会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教育要遵循个体内在的属性,尊重个体的选择性、超越性和创造性,以“使人成为人”为标尺来塑造人,而非用“有用之才”为标尺来塑造人,将人作为目的,为指向个体内在价值的实现。透过教育哲学对人与教育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的最终指向,或称之为教育的本真问题应归结为: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以及个人完整性的实现,或者说,“使人成为人”是教育的根本意旨。
“使人成为人”对教育而言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教育的人性化。人性化首先意味着教育对人的尊重,它包括教育理念的人性化和教育环境的人性化。[43]教育理念的人性化指的是教育者要在心中真正树立起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意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不把受教育者当做“工具”或“物品”,进而像对待“物”那样对受教育者进行改造、加工和训练。教育环境的人性化则指的是整个教育环境(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交往等)都要以“人”的方式来设计,都应自觉渗透一种关怀意识,亦即以关怀意识为底蕴。教育的人性化还意味着教育的完整性,指向具有完满人性的人的培养,也就是把完整的人的培养放在根本的位置。因此,不但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应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对受教育者情感、意志等品质的培养也就必须得到关注,这样的教育才有可能培养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完满人性的人。
“使人成为人”对教育而言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教育的个性化。教育的人性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个性化。如果说人性化侧重于对人的完整性的强调,那么个性化则侧重于对人的独特性的强调。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传统的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44]这种工厂“流水线式”的工业操作模式生产出来的只能是划一的“样品”,是“制器”而非“育人”。没有了个性的内在支撑,这种“人”其实也就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45]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必然是一种追求完整人性与个性的教育,也必然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
在教育哲学看来,人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于人的价值向度和价值世界,可以说,人的价值世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世界的遮蔽和迷失将导致人的异化。[46]因此,面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造成的“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和“人被工具化”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重视人的价值向度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只有人调整好了自己的价值观,具有了正确的价值理性,才能真正自觉地、有意识地反对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从而追求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教育作为人类自身一种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活动,具有重建人的价值世界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引导人们重视自己的价值世界,重建人的价值世界,引导个体寻求对已有本我的无限超越,追求自身有限性的不断突破,从而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人的异化”进行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