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结 语

第四节 结 语

教育技术化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学校教育,进而使学校教育发生技术化的变化过程。因此,在这一章中,本书将信息技术视为变革学校教育的“特洛伊木马”,并根据生态学的观点来考察信息技术这匹“特洛伊木马”如何从内部突破现有的教育束缚,实现学校教育的变革。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来“生命种群”对学校系统的“入侵”。[70]这种“入侵”首先带来了学校生态系统中的技术种群的变化,信息技术在充满冲突的环境中与现有的技术种群展开较量,并需要通过自身的变化在这个种群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当然,信息技术在这个种群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并不意味着信息技术驱赶走了其他的技术种群,而实际上信息技术只是打破了现有的学校技术生态圈,重构了一个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在这个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中,信息技术将与其他的技术共存并互补。因为,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外来的“生命种群”也有自己的“栖息地”,这个“栖息地”决定了信息技术的生存广度及其使用范围。因此,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所有技术,而只是与其他技术一起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

由信息技术所建构的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知识传播形式和新的教育交往方式。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呈现知识,使教育摆脱时空的限制,使知识传播变得更加无限可能。借助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可以实现超时空的传递、交流,从而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同时,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数字化、网络化空间不但改变了教育交往的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新的教育交往共同体,并进而塑造了教育交往的多极主体性。最终,信息技术将使得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得以更充分的弘扬。

本书认为,信息技术在知识传播形式以及教育交往方式方面的新特征为学校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首先,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正冲击学校的封闭体系,为学校系统特征的变化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新近常用的工具,如Web2.0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和地点向任何人学习任何东西。这不但会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交互与协作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大特征,同时也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一定在学校里,也不一定在家里,学习将可以是移动的。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打破学校对知识的垄断,使学校下放知识的传递功能,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获取、信息提炼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学校的教育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学校的教育将弱化知识的目标,强化育人的目标;弱化知识的传递功能,强化知识的获取、提炼与分析能力;更关注学生的社会交往,而非知识的传授。

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为学校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科技工具有利于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投入型的学习环境:它既是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资源,同时又是对问题进行思考的催化剂。信息技术将更有利于学校构建一种真实、协作性、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真正实现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将为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当然,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只是为学校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并不会必然带来学校教育变革的现实性。因为,在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新的学校技术生态圈中,信息技术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传统技术、媒体技术同样存在于这一技术生态圈中。因此,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可能性实现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者对这种可能性的选择与利用。信息技术变革学校教育的钥匙始终掌握在学校生态系统的“中坚种群”——教师的手中。

【注释】

[1]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75.

[2]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3]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4]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5]Earle,R.The integra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to public education:promises and challenges[J].ET Magazine,2002,42(1):5-13.

[6]Zhao.Y,Frank,K.A.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DB/OL].https:∥www.msu.edu/~kenfrank/papers/Factors% 20affecting%20technology%20uses%20in%20schools.pdf.

[7]Zhao.Y,Frank,K.A.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DB/OL].https:∥www.msu.edu/~kenfrank/papers/Factors% 20affecting%20technology%20uses%20in%20schools.pdf.

[8]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9]吴庆伟.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教育生态学解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24.

[10]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1]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2]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3]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4]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5]Zhao.Y,Frank,K.A.Factors affecting technology uses in schools: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DB/OL].https:∥www.msu.edu/~kenfrank/papers/Factors%20affecting%20technology%20uses%20in%20schools.pdf.

[16]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7]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

[18]郑太年.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为何效果有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23-27.

[19]郑永柏.从技术的发展看教育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电化教育研究,1996(4):8-14.

[20]张秀芳,吴新民.信息技术发展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4(5):17-19.

[21]张秀芳,吴新民.信息技术发展与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探索,2004(5):17-19.

[22]吴康宁.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7.

[23]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24]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25][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

[26]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274.

[27]杨宗凯,吴砥,郑旭东.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4):16-22.

[28]魏旭.网络的兴起与现代教育的嬗变[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3-25.

[29]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0]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1]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2]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3]张剑平,李慧桂.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模式的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26-429.

[34]程军,徐芳.浅谈Web2.0带来的教育变革[J].科技信息,2008(19):49-62.

[35]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6]Chris Abbott.ICT:Changing Education[M].RoutledgeFalmer 11 New Fetter Lane,London,2001:63

[37]Apple Computer,Inc.(1995).Changing the conversation about teaching,learning,and technology:A report on 10 Years of ACOT research.Cupertino,CA:Apple Computer,Inc.Available:www.apple.com/education/k12/leadership/acot/library.html

[38]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39]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40][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7.

[41]Donald 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1970,1(2):81-94.

[4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学会变革:学校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9.

[43]王俏华.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7):49-51.

[44][美]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8.

[45]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17-22.

[46]任长松.美国家长的择校权与美国的“在家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60-64.

[47]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

[48]胡一杰.信息时代学校功能的限度与转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85-88.

[49]李亚员,管国立.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50]聂晶,张羽.慕课接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走向[J].中小学管理,2014(7):25-27.

[51]聂晶,张羽.慕课接轨基础教育的现状与走向[J].中小学管理,2014(7):25-27.

[52]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53]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10.

[54]袁振国.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湖南教育,2000(1):18-20.

[55]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56]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0.

[57]高德胜.“不对称性的消逝”——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1-17.

[58]Deryn Watson: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CT and education means exploring innovation and change[J].Educ Inf Technol,2006(11):199-216.

[59]祝智庭.信息技术改变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7):104-106.

[60][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

[61][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宋旸,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

[62]刘琼,何洁凝,关官恒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对教学的作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2):318-319.

[63]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1(1):14-22.

[64]程军,徐芳.浅谈Web2.0带来的教育变革[J].科技信息,2008(19):49-62.

[65]缪蓉,赵国栋.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0.

[66]尹呈良,于倩倩,王金财.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探究与实践[J].中国技术装备,2007(11):44-46.

[67][美]柯蒂斯·J.邦克.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如何变革教育[M].焦建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05.

[68]袁振国.信息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湖南教育,2000(1):18-20.

[69]李静.科大讯飞的AI错题本[N].经济观察报,2019-03-18(03)

[70]赵勇,雷静,肯尼斯·弗兰克.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环境中传播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技术通信,2006(3):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