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的本质力量——唤起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

一、关注人的本质力量——唤起人在信息社会中的主体性

魏泽鲍姆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大特点恰恰就是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我们思想和身体之间的联系,塑造我们记忆和思维的经验,我们具有丰富情感的能力。[31]人最不可能计算机化的部分即人的本质力量,其核心就是人的智慧和情感。智慧和情感可以让人在信息洪流中能够运用推理、领悟、记忆和情感的能力来分析与运用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成为主动的信息创造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消费者,避免我们成为冷漠的道德“旁观者”。

因此,只有养成并运用人类最“人性化”的部分——智慧和情感,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彰显其主体性。而要完成智慧和情感的养成使命,教育的介入必不可少。因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32]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教育的一个次要功能——传授知识的功能一直过于膨胀,挤占了教育的主要功能:对智慧和人格的追求。因此,在信息时代,教育要唤起人的主体性,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转变,回归其智慧和情感养成的主要功能。

1.教育应改变“技术主义”的倾向,不能只关注技术,而忽视人的存在

信息技术的巨大潜能往往让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产生错觉,过度关注技术的重要性,而忽视人的存在,以至“信息技术的应用并没有革新传统的教学,而是使教学由‘人灌’变成了‘电灌’”。[33]鲁洁教授指出,教育如果对电脑、信息、网络等对象,只停留于技术、知识层的传授,不去关怀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性内涵、人的主体性统摄,这种意识的滞后可能会导致网络社会中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操作电脑的人会成为电脑的奴隶,进入网络社会的人会成为“网中之物”。[34]因此,在信息社会中,要养成人的智慧和情感,唤起人的主体性,首先需要改变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改变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要求我们在技术的使用中,不能只关注技术,应充分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关注人的存在。美国的西奥多·罗斯托克就曾强调,没有观念就没有信息,是观念建立信息而不是相反,由此说明要使信息具有属人的性质,转化为知识,其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具有相应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想观念。[35]德国马尔科教授也曾指出:“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能力,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36]只有通过恰当的观念和加工,信息才能转变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而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具有属人的性质,转化为知识,其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所具有相应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想观念。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人始终是第一要素。

2.教育应转变功能,关注个体“最人性化”部分,即人的智慧和情感的培养

在工业社会,人所面对的主要客体是物质,而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人所面对的主要客体。人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掌握,才得以更为有效地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信息时代人所面对主要客体(从物质转向信息)的变化,需要教育转换功能以应对这种变化。魏泽鲍姆认为,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自我意识和无畏胆识,拒绝把我们精神活动和智力追求中最“人性化”的工作,尤其是“需要智慧”的任务委派给计算机。[3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指出,“由于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增加了接触数据和事实的可能性,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择、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38]

为应对信息社会中人所面对的主要客体的变化,教育需要转变功能,需要高度关注个体“最人性化”的部分,也即智慧和情感得到发展,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把握情感。这种智慧和情感能让个体在汹涌而来的信息潮中做出自己的理解、判别、筛选、选择,更重要的是,能使个体主动运用信息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思想和观念。正是这种智慧和情感所实现的知识创新才是人“最人性化”的部分,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人在信息面前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