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导致人的异化——虚拟社会的影响分析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不同的媒体都沿着不同的路径向前发展,并开辟了各自的“专属领地”。图书和报纸可以呈现文字和图像,但无法处理声音和视频。电影和电视之类的可视化传媒适合呈现图像与声音,但不适合展示文字,除非是数量极少的文字信息。广播、电话、留声机和录音机的作用仅限于传播声音。[25]总之,不同媒体有自己不同的优势与局限性,它们共同建构起一个支离破碎的媒介发展史。
信息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传播的数字化,媒体之间的边界由此消失。我们以通用工具取代了专用工具。互联网以其强大的通用性极大地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并开始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生存形式。随着互联网的用途不断扩展,以及网络连接速度的日益提高,我们用于上网的时间急剧增加,我们已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有统计显示[26],截至2009年,北美地区成年人每周花在网络上的平均时间是12小时,这个数字比2005年的平均水平翻了一番。如果只考虑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的那些成年人,他们的平均在线时间会大幅攀升,平均每周超过17小时。
根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7],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在上网人群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而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相比2012年有所上升,占比为11.9%,保持增长趋势,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此外,从上网时间来看,2013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相比上年增加了4.5个小时。近年来,我国网民上网时长不断增加,尤以2013年上网时长增加最多。
互联网为人类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生存空间,这一虚拟的生存空间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便利,极大地满足了个人的表达欲望,以及个人化的信息需求。但在这一虚拟的生存空间中,网络符号使人异化,符号成为我们在网络社会的生存方式,不但人所面对的是符号,同时人自身也成了一个符号,这将导致人在符号世界中的主体性丧失。
鲁洁教授指出,虚拟性交往不同于,也永远不能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现实生活中交往的缺失会造成人性的某种丧失。[28]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瑟夫·魏泽鲍姆(Joseph Weizenbaum)也指出,在我们跟计算机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通过电脑屏幕上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符号完成,最大的危险就是我们即将开始丧失我们的人性,丧失人之所以区别于机器的本质属性。[29]沉醉在虚拟的网络生活中,一旦人们放弃自我的主体性,就沦为了符号的异化物。
众所周知,主体性是人的普遍属性之一,“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于: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人能把自己从这些条件中区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力量对待其他所加诸的影响,并对之进行适应、改变或改造”[30]。因此,网络生活所可能导致的人性丧失主要指的是主体性的丧失,如果我们在网络生活中丧失了自我,就可能网络的异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