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与要素—技术的认识论视角
技术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在发展的过程中如同其他哲学学说一样,歧见纷呈。但总体而言,根据不同的哲学观,西方的技术哲学大致可以划分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流派。这三大流派分别从不同的哲学观对技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了解读。
1.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卡普、德韶尔的技术观
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也即卡尔·米切姆所指的工程学的技术哲学。根据卡尔·米切姆的解释,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强调对技术本身的性质进行分析:它的概念、方法论程序、认知结构以及客观的表现形式。工程学的技术哲学开始使用占统治地位的技术术语解释更大范围的世界”[3]。
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以德国哲学家E.卡普与德韶尔为代表,在工业革命时期占据主要地位,他们普遍对技术抱有一种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态度。如卡普于1877年出版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创造力的物质体现,把技术活动看作是人类“器官的投影”[4]。这种技术观显然带有十分浓厚的机械论色彩,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大多数19世纪的学者一样,身处工业文明时代的卡普对技术的潜力持十分乐观的态度,他把技术视为文化、道德和知识的进步以及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这代表了工业文明时代普遍的技术价值观和历史观。而德韶尔也在其一系列的技术哲学专著中给技术的本质下了如下定义:“技术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思想中引出的现实”[5]。从德韶尔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工程学传统。
总体而言,以卡普与德韶尔为代表的“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主要是从技术本身入手,关注技术本身的性质与意义,力图通过对技术的逻辑实证分析而达到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即从技术到外部世界。
2.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观
相比于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则“力求洞察技术的意义,即它与超技术事物:艺术和文学,伦理学与政治学,宗教,等等的关系。因此,它也力图增强对非技术事物的意识”[6]。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主要从非技术的人文关怀入手,主要关注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意义与命运,通过人文科学的解释方法实现对技术的理解和评判,即从外部世界到技术。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的代表人物既有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本主义哲学家,也有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及雅斯贝尔斯关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意义与命运,他们关于技术的本质及技术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关系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使技术哲学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以霍克海默、阿尔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则进一步将人本主义对技术的批判发扬光大。法兰克福学派把科学技术看做是发达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和意识形态,并逐渐从早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转移到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从人本主义出发,要求重视人,关心人的作用,以人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把人的自由解放和自然实现当作最高目标,因而当代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也就成了他们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的焦点。[7]以此为中心,法兰克福学派就技术与理性、科技与政治、科技与意识形态、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分析,为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他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8]马克思在此重点强调的是技术的本质,即“怎样生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借用黑格尔的话,强调了技术的理性因素,即“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9]。
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体现出的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哲学。这种技术哲学不仅关注技术的物质因素,同时也关注技术的精神因素,并认为技术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了统一。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技术哲学看来,技术的本质应该既包括客观要素,又包含主观要素。工具、设备或手段只是技术的外壳,并不是技术的全部。而技术的灵魂则是精神因素,或称为理性因素,它包括知识、理论、思想观念、方法和策略等因素。[10]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观,我们对信息技术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一味悲观,而应以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信息技术。从技术的本质而言,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理解为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的统一体,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体,包括物质技术和观念技术两大部分。信息技术中的物质技术指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具、设备或手段,如计算机及网络等硬件及相配套的软件;信息技术中的观念技术指的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种观念、方法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桑新民从另一视角,将不同的技术哲学流派对技术的理解归结为三个层次:[11]第一层次是从自然科学、工程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技术的认识,以及在这一立足点上对技术社会作用的理解,这一层次的各种观点把技术看作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和物质手段。第二层次是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技术和“技术社会”的批判。这是对技术主导下急剧发展起来的西方工业文明及其“社会病”的反思与批判,其思想渊源来自空想社会主义。第三层次则是从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角度对技术本质的透视。这种观点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人的本质力量之公开展示,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既反对盲目乐观,又反对一味悲观,而主张用辩证思维指导下的认识论、实践论、历史观把握人与技术之内在矛盾和人类征服自然与服从自然的外在矛盾。第三种技术观的创始人正是马克思。
桑新民所划分的技术三个层次,分别与前文所述的技术哲学的三大流派对技术的本质特征的不同解读一一对应:第一层次从自然科学、工程学和经济学角度对技术的认识,对应的是科学主义的技术哲学,对技术持有一种普遍乐观的态度;第二层次从社会学和生态学角度对技术的批判,对应的是人本主义的技术哲学,对技术持有一种普遍的批判及悲观的态度;第三层次从文化哲学、哲学人类学角度对技术本质的透视,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全面把握技术的本质。第三层次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观,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和纷繁复杂的技术社会中得到了检验,并从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获得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成为目前了解技术本质的一种基本哲学立场。[12]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观的视角来看,作为一个技术的范畴,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显然无法单靠物质技术(也即“死技术”)来解决,必须借助技术结构中的观念技术(也即“活技术”)。马克思在强调活技术的重要性时指出,“机器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没有用”,因此“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13]。由此可见,“活技术”在信息技术使用中应占据主导地位。特别就教学领域而言,信息技术中的观念技术成分具有强烈的人类学习和教学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但应注重物质技术的建设,注重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与内在规律,更应重视观念技术对信息技术有效使用的重要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与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