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

一、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对信息技术的理解需要从技术的历史发展视角切入。技术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技术的概念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因此,透过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更好地把握技术的概念。在西方的语言体系中,技术一词源自希腊文lechne,意为“工艺、技能”。在汉语中,技术一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包括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资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和作业程序。[74]

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个人的技能和技巧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早期的技术定义强调的是技能和技巧,主要指的是人们制造、使用手工工具的经验和知识等技能。如在西方哲学史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将科学和技术加以区分,他把技术和人们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将技术界定为人类活动的技能。[75]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原先那些基于个人经验的技术可以由机器生产轻易完成。因此,在近代的技术定义中突出了机器、设备等工具手段。如,18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狄德罗将技术定义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划体系。”这里的规划体系指的是对各种工具的使用手段与方法。此时,技术就出现了两个含义,一个是活动方式(技能),另一个是代替人类活动的装置。[76]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技术时期的重要特征。现代技术,如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莫不是由知识密集化与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构成。因此,现代技术的定义突出了技术知识化特征。[77]如1977年,邦格在《技术的丰富哲理》中,给技术下了这样的定义:“为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产生自然的事物、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78]

信息技术的出现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从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的表述有一定差别。如:在英国基础教育中原先称之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后改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Rechnology),而在法国则称为TIC(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但总体而言,ICT是国际教育领域比较流行的说法。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技术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有学者认为,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79]并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材料技术作为支撑和基础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是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核心内容。本研究中的信息技术取其狭义上的定义,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技术体系,但其核心内容不但包括计算机技术,同时包括通信技术。因此,本书所指的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仅仅是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如,英国的信息技术原先称之为IT,后来改为ICT,就在于强调包括因特网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通信交流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力方面的综合作用。

2.学校教育

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可从教育的概念入手。我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把这两个字结合起来成“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是上对下、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其目的是受教者成善,手段是模仿。[80]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一词相关,教仆是对专门带领儿童的奴隶的称呼。从两种文字的“教育”词源分析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含义是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涉及人类社会的活动。[81]

对于这种社会活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等都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论述与界定。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将“教育”解释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82]我国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育”的表述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83]叶澜教授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84]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85]

纵观上述有关教育的定义,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一般所指的都是广义的教育,与此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86]学校教育是一种形式化的教育,对应的是一种非形式化的教育,如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从定义上看,“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87]。叶澜教授指出,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最主要区别有两方面:[88]第一,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不仅各级学校内部是这样,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这个特征。第二,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满足了这两方面要求的教育活动可以被称为学校教育。

本书中学校教育主要指的是中小学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但不包括高等教育

3.从整合到融合

“整合”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其主要含义是“整合”(有宝华,2002),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工程。[89]因此,从词义上看,“整合”与“融合”有共通之义。

但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整合”和“融合”被赋予了不同的涵义。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90]: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第二阶段是普及阶段,以应用为主线;第三阶段是提高阶段,以全面融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主线。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处于应用普及阶段,个别地区正在走向融合和全面提高阶段,少数地区还处于从刚完成基础建设正走向应用阶段。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即普及与应用阶段,强调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整合”。这里“整合”指的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用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而第三阶段“融合”则包含着互不分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一体化的过程,强调有机的结合、无缝的连接。

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整合”与“融合”分别代表着教育信息化的不同阶段,其不同之处在于“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工具和手段,而“融合”,“它有别于‘整合’,要求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其内涵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全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上的教与学和课下的各类活动中。而“深度融合”是指这种融合要触及教育的根本性变革,而并非停留在技术应用的表面,要为教育带来新的理念与动力。潘克明认为:“‘深度融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改变教与学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人的终身发展。”[91]

本书关注的是信息技术从整合走向融合的过程。本书中的“融合”包括“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要素与学校教育系统组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天衣无缝地融进了教育、教学的过程。这种“融合”的方法有别于只是在教育、教学中偶尔使用技术的做法,例如利用电脑与投影仪讲解某个知识点的做法。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融合”意味着将教学环境、学习者需求与兴趣、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法、教师素质、硬件与软件资源以及教学支持系统等因素全面地结合在一起。[92]

因此,本书中的“融合”不是意味着将硬件置于教室之中,而是意味着对技术的超越,关注的是内容及有效的教学实践。“融合”不能以使用的技术数量与类型来界定,而应以为什么使用技术,如何使用技术来界定。“融合”在英文中的表述对应为“integration”,源于拉丁文integrare,使成为整体的意义,包括了整体性与完整性的意义,以及通过将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基本要素(包括技术,作为其中一个要素,而不是唯一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根据需要来克服人工分离的意义。[93]

成功的“融合”必然是超越技术,指向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融合”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的革新进程,用于满足教与学的需求。技术的“融合”将使得教师重新思考他们已有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的传统角色,并最终导致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Rober,1992)。[94]因此,“融合”的目的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教学,即通过技术的融合来实现更加有效的教与学的目的。“融合”是使技术适应教育教学,而非教育教学适应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