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数字鸿沟”的主要特征及表现
有许多研究表明,学校中信息技术的公平使用既涉及学生的性别差异,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同时也与学生的智力和体力水平相关。[49]塞克指出,性别技术的公平获得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Seik et al.,2006)。研究发现,相对而言,男性比女性对技术更感兴趣并能更好地使用技术。软件总是趋向于强调以男性为主宰的行为,游戏总是用暴力和竞争作为激励。这些软件的特性更能吸引男性的目光。
种族和文化群体是进一步分析数字鸿沟的主要焦点。[50]少数民族群体有时会呈现出教育不利处境的常见模式,在“数字鸿沟”方面也同样如此,社会和经济问题又会加剧这一不利处境。如,1998年,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不足6%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里有57%的教室能连接到互联网,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在50%或高于50%的学校中却只有37%的教室可以上网。[51]
信息技术使用中的公平问题除了由学生性别和种族所带来的差异,还会受学校或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能力的影响。如,尽管在美国中小学计算机与学生的比例已稳步提高,但仍有很多经济水平差的学校在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尤其是教室接入互联网方面的能力有限。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1999年春,有52%的中低贫困水平学校(按照美国的规定,有资格享受免费或是打折午餐的学生总数在11%以下即被定为中低贫困水平学校)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制作教学材料,而仅有32%的高度贫困学校(有资格享受免费或是打折午餐的学生总数达到71%或以上即被定为高度贫困水平学校)的教师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制作教学材料。在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进行行政管理备案以及同事之间沟通方面也出现了类似的差异(NCES,2000)。
同时,相比于性别的差异与少数族裔以及社会背景的差异,残疾人在信息技术的公平使用方面形势更加严峻。美国商务部(2000)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少数族裔使用技术的人数在缓慢增长,但残疾人却只有一半(基于国民的平均水平)可以接入互联网。有25%的正常人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残疾人有接近60%。只有20%的盲人或是视力受损的人可以接触互联网。[52]而根据一份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残疾统计中心的报告,所有在美国生活的人中大约有50%拥有电脑,而所有残疾人中仅有24%拥有电脑(Greeene,2000)。同样,使用互联网的人大约占美国总人口的38%,而其中的残疾人比例仅占残疾人总数的10%。[53]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不公平使用在教育领域广泛存在,这种不公平表现在个体由于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背景以及智力和体力水平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拥有技术设备或者接触到的教育技术资源和信息网方面的差异,以及个体在运用这些技术设备方面的差异。相关的研究表明,[54]信息技术获取方面的差异不仅关系到教育环境中是否会定期使用信息技术,同时也关系到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例如,新西兰在圆桌会议上的研究报告提出了不同社会背景的教师和学生在信息与通信技术使用方式上的区别: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学校倾向于将信息技术用于高级的应用和思维活动,而其他学校则更可能将应用集中在基本技能的培养上,甚至用在电脑游戏等一些转移注意力的活动上。
信息技术在使用中的不公平是与社会的不公平相互交叉在一起的。但信息技术的不公平使用又将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55],信息技术的不公平使用是各种社会不公平的表现形式,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不公平使用将进一步加剧了现有的各种不公平,包括教育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被称为“数字鸿沟”,以至于技术素养低已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社会排斥形式之一。具备很少或者不具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将根本无法利用新的、非常强大的学习和信息资源形式,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双重排斥。[56]教育者关注到,信息的贫困导致了一种新形式的贫困。在知识经济导向的社会中,拥有更多计算机经验的人将会获得更高的工资,而那些具备较少或没有计算机经验的人将处于劣势。美国商务部(2004)指出,自1994年来,美国社会开始出现数字鸿沟。[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