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思维的科学基础

三、审辩式思维的科学基础

审辩式思维是以现代科学发展为基础的,它包含对20世纪科学成果的理解。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物理学家们发现,与100年前相比,世界的图像变得非常复杂,远比人类进入20世纪时所设想的世界图像复杂得多。20世纪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等科学成果,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怎样理解世界?怎样解释世界?物理学家们变得越发谨慎。他们不再谈论“真理”,而是说“科学理论”或“科学假说”。他们不再谈论“客观的世界图像”,而是说“可能的世界图像”。他们不再谈论“精确测量”,而是在接受“测不准原理”的前提下谈论各种可供选择的解释世界的方式。

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测不准原理”。在量子化的微观世界中,测量结果必然会受到测量手段的影响,并不存在不受测量者影响的“客观测量”。

1988年英国科学家霍金出版了《时间简史》一书,此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择原理”。对此,霍金说:“如果智慧生物观察到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满足那些他们生活所需要的条件,他们就不应感到惊讶,这有点像生活在富裕街坊中的富人看不到任何贫穷。”

2010年霍金又出版了《大设计》一书,此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依赖模型”。对此,霍金说:“本书非常重要的结论: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概念。相反,我们将要采用将其称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观点: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这提供了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

正是20世纪的科学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眼中的物理世界图像。正是这些科学进展,使人们开始以审辩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从而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更加警惕,对自己的主张更加谨慎,对他人的不同主张更加包容。对于那些已经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科学理论敢于大胆地质疑,对于那些尚未得到实践支持的貌似荒谬的理论保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