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就是小组。因此,组织小组合作的前提就是要组建合适的学习小组。
(一)分组方法
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关于分组的方法,国内外研究者大多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所谓异质分组,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个性心理、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品质和性别等因素按一定的层次和比例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但组间同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1]
1.针对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的分组方法: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一种最常使用的分组方式,具有长期性。这种分组方法能尽量让各个小组的水平比较接近,以利于形成小组间的竞争局面;在分组中,尽量使小组内的男女比例相当,以利于小组成员间和谐相处;各小组中也都有能力高、能力一般、能力较差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高的学生能做其他学生的学习榜样,并且在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样混合编组,一方面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每个学生思维的发展。但这种分组方法较适用于中等以及以下难度的学习内容,不适用于中等以上难度知识的学习。因为,当难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和数学学习能力高的学生往往不能在同一层面上开展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2.针对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的分组方法:组内同质,组间异质
根据实际的教学问题,也可采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分组方法。这是一种临时的灵活的分组方法,可以促进小组内水平相近的成员间的竞争,有一定的“攻克力”。对于数学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来说,这种分组方法适用于一些探究性问题,也有利于攻克难题。对于数学学习能力一般的或者数学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分组方法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能让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扎实。同层次水平的成员在面对难题时更容易沟通,他们的思维更易产生火花。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讨论难题时,易产生矛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听到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同学抱怨:“你这个思路根本不行。”
3.针对补差的分组方法:自愿组合
“自愿组合”是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但每组至少有一名数学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这种分组方法尤其适用于补差,特别适用于考试之前的复习和考试之后的试卷讲评。因为考试前后这两个阶段是学生学习自觉性最高的阶段。考前自觉是因为学生想考一个好成绩;考后自觉是因为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因此,在这个阶段,让一个与其关系融洽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进行辅导,自然效率较高。
当然,学习小组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注意对学习小组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分组完后,个别小组不能正常开展合作学习;经过一段学习之后,各小组间的能力水平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别;班级中出现了“小团体”现象等。教师都要适时进行小组成员的调整,照顾到各组间的平衡。
(二)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
小组的规模也是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东西方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也都有各自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者就分别研究过人数为2—7人的小组。但是,西方的一些研究表明,“3或4人的小组比大组有更大的效应值”。笔者周围的绝大部分教师也都采取4人或6人小组。考虑到班级座位的安排,笔者将班上的37名学生分成了九组,4人小组八组,5人小组一组。相应的学习小组也安排坐到了前后座。
(三)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担当一定的角色。小组长,选择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担当,负责带领小组成员的合作活动,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同时,小组长还应会关心组员,保证小组成员间和谐融洽地相处,能够得到小组成员的一致认同。记录员,负责分发小组学习的材料,记录小组的讨论过程和结果;监督员,负责鼓励和监督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制止成员间大声讲话或者争吵,制止小组成员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各小组成员应定期交换所担任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