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想的两次转变
很多年前,在一个教育讲座中,一个澳大利亚的中学物理教师讲:我教了30年的物理课。第一个10年,我是“教物理”;第二个10年,我是“教探索”;第三个10年,我不再是“教”学生如何探索,而是“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
他的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他30年教学生涯中教学思想的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第二次是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
与物理教学相似,各个学科的教育改革都需要经历两次转变或“飞跃”。第一次是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
例如,在2007年的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长期担任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顾德希说:“积我40年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语文不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学科,而是一个技能训练的学科。”顾德希的话,体现了他教学生涯中语文教学思想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关于语文教学思想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语言学家胡明阳曾有过非常精彩的阐述: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各级领导,不论是英语教学还是母语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法领域上都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那就是都错把语言知识当成了语言能力,所以教学效果都很不理想,甚至很糟糕。
培养语言能力跟学习语言知识完全不是一回事。掌握语言知识不等于掌握语言能力。很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违背了我们祖先几千年的经验,把重点放到似乎很“有学问”的语言知识上去,结果也只能“误尽天下苍生”!
教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应是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从“群体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这时,学生不再被视为一个只通过训练就可以获得某种能力的“巴甫洛夫的狗”或“斯金纳的鸽子”,而是被视为一个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情感的人。“要你学”的灌输,往往事倍功半;“我要学”的追寻,却往往事半功倍。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性别、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应仅仅以单一的方式予以满足。
我们确实需要认真考虑教学思想中的一些原则问题。在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方面,我们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审辩式思维要求我们,至少在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争取逐步实现从“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争取逐步实现从“班级教学”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