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教学应用的原则、特征、步骤、策略

三、问题驱动教学应用的原则、特征、步骤、策略

(一)驱动问题的设计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如果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活动难以开展,课堂效率低下,那么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将与传统教育模式无异,非但不能达到驱动的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课堂中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问题设计是否有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问题的趣味性可以从问题的形式去设计,即给问题赋予一定的情境。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息息相关,将绝大多数学生吸引到问题情境中,进而参与到问题的解决当中去。

2.适度性原则

问题的适度性体现在适时、适量和适度上。问题驱动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设计问题的难度、数量以及提问的时机关系到教学实施的效果。适时是指教师需要准确把控提问的时机,解决问题遇到困难而得不到适时的点拨,会打消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时,需要考虑到问题出现的时机与其所要达到的效果,保证问题时时与学生的思维保持一致,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适时的引导。适量是指课堂中问题的数量要合理,符合课堂的容量。课堂时长有限,问题太多,分给每个问题的探究时间有限,探究深度不够,学生无法完全消化;问题太少,达不到问题驱动教学的效果,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有效培养。而适度是指课堂中的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达不到驱动的效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又会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问题难易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启发性原则

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被动接受。而在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其关键在于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应该能起到启发学生审辩式思维的作用,问题中可以包含知识的联系和思想方法类比上的引导,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达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是不能让问题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能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启发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二)驱动问题设计的特征

在问题驱动教学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首要环节,驱动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创设合理又有价值的问题,在凸显数学知识本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在问题驱动模式下,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都不同,而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提问应从简单浅显的问题开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问题设计应按照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深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认知能力。

2.问题设计的迁移性

层次性问题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而迁移性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新知识的学习往往建立在旧知识之上,或是对旧知识更深一步的探索,或是以旧知识为基础。也就是说,为了使学生更快地接收、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要利用与其相关的旧知识,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去同化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过程。其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将旧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产生新问题,新问题承担着知识迁移的作用。通过解决迁移性问题,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有利于认识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3.问题设计的探究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了实现学生的内心诉求,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感,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可以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参与感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探究活动。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巩固知识,反馈信息,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理解数学知识,锻炼并形成数学技能,在广泛的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与兴趣,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新知识。

4.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比封闭性的问题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使不同认知结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在解决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时,往往会套用固定的解题思路,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开放式问题是指那些结构不良的问题,即构成问题的各种成分对于解题主体来说不都是完全确定的问题,或者解题策略不唯一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大量的知识与经验,经历观察、想象、归纳、类比等过程,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多种结论,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设计开放性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应当宽广,解答方法应该不唯一。

(三)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包含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果评价。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问题驱动教学法应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课堂提问时,将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中比直接提问效果更好,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问题情境必须是学生真实生活可能遭遇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特征,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2.互动探究,分析问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始终牢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的是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讨论,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及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引导,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与节奏把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发挥主导作用。

3.交流归纳,解决问题

在分析和探究过后,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和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可组织学生以报告的形式进行分享与交流,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综合学生的方法与思路。但此时容易出现课堂纪律混乱、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情况,教师要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好课堂纪律。

4.整理评价,总结反思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总结与提升,并对学生完成探究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及小组合作沟通能力等进行评价,对问题解决的成果给予肯定,对不足给予指导意见,便于学生及时改进。学生也要对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与解决问题的合理性等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及时改进。

(四)高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课前准备阶段的策略

(1)教师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备课时,要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与现实生活经验做深入了解与研究,包括学生相关知识体系是否完备,能否支持新知识的学习,对新内容课前预习能理解到的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引导,哪些地方可以通过合作探究自行解决,哪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找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2)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实际上,课前预习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对即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自学,通过这个过程对所学内容有大致了解,对于较为简单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吸收,而对于不懂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中会更加关注,听课目的明确,积极性会更高,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课前预习可以提前改变学生的认知前提,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变得较为容易,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将课前预习作为一种习惯长时间坚持下去,获得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就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3)深入分析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由很多专家在国家课程标准下精心编制而成,教材内容的编排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凝聚着众多教育专家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教师要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是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包括宏观上对教材整体的理解,对高中知识脉络的掌握,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以及微观上对教材细节的认识,对每章节教学目标的把控,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校的教学条件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增删,挖掘、拓展教学内容,充实学习材料,大胆舍弃教材中与实际教学不相适应的部分,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问题设计阶段的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计不是简单地给问题包装一个情境,也不是直接套用教材中给定的情境。学生所处地区不同,生活实际也有所不同,教材中的情境并不适用于全体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切实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巧设问题串

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小问题都承载着课堂中每一小节的教学目标,推动着教学的进行,串联起整个课堂,这些问题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按照一定逻辑设计的“问题串”。设计和运用有效的问题串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整堂课教学的有效实施。如果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串,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加强研究,巧设问题串来梳理教学,构建高效的问题驱动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夯实知识与能力基础,拓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3.问题解决阶段的策略

(1)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经过思考,学生没有思考就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在调查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中,也有部分答案指向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或直接抛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与足够的思考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深入,给出的答案也会更加全面,甚至会顺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发散思维生成新的问题,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2)合理把握启发引导的时机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但当遇到问题较难或者学生思维受到局限的情况时,仍然需要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以保证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一方面,教师的指导不能操之过急,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就失去了问题驱动的意义,教师需要把握时机给予指导,达到启其心扉和促其思考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不能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更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