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辩式思维教育现状分析
伴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受到重视。审辩式思维等提法在高中阶段逐渐增多。高中数学课堂开始接受这种新的思想,学界关于审辩式思维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但是,目前大家都忽视了思维培养的渐进性和发展性。思维的训练非一日之功,要经历启蒙发展和成熟等几个阶段,需要逐步进行。但是目前学界对高中审辩式思维直接跳过启蒙阶段进入到培养阶段,这显然打破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凌光明与刘欧在研究中表明:“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具备高级水平的学生比例偏低,而且样本的均值还略低于标准分的中值,不及平均值。”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状。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鲜有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启蒙教育,要直接跳过启蒙阶段进行审辩式思维培养是无稽之谈。首先,学生缺乏对审辩式思维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没有启蒙作为基础怎么能够有效的进行培养呢?结果可想而知。其次,关于审辩式思维培养途径研究脱离了审辩式思维的基本特点。审辩式思维是包括审辩式思维倾向和审辩式思维能力。要从精神气质和能力两方面进行,气质是能力的内在支撑,能力是气质的外化表现。二者缺一均无法实现申辩式思维的养成。但目前对于审辩式思维培养途径多从教学法落脚,着重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出发,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最后,审辩式思维研究过程缺少了对教师的重视,忽略了高中数学课程本身特点。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未成熟,在审辩式思维启蒙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有效的指导中获取审辩式思维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时间本就不多,并且不是任何数学内容都适合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对在高中进行审辩式思维的启蒙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将“审辩式思维”纳入到本国国民教育改革体系中,涵盖了小学中学和大学。而我们与之相比还是有所不足,在高考指挥下的基础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困境,知识导向的教学模式依然大行其道。多种教学模式的公开课和展示课也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高中数学教学,高中依然是标准答案唯上论。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从书本中找答案的现象,数学课依然是看书说话的课程。[2]
这种简单数学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喜欢数学,却不喜欢数学课”就是因此而产生的难题。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能够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可是在此种环境下,学生丧失了仅有的学习热情,失去了数学课对学生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对数学人物和数学事件的评价依然无法摆脱好与坏的标准,学生对问题没有形成全面的认识,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数学课上学生缺乏质疑精神、客观审视问题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审辩式思维也就无从谈起。
审辩式思维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我国高校也将审辩式思维作为高校学生培养基本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我国对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情况却并不乐观,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不重视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