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二、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对策

目前,高中数学仍然是把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基础,着眼发展,旨在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知识传递过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设计的教学内容尽量做到富有趣味性、启迪性和开放性,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有效调动各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逐步升华为学习的行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恰当的时机,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他人讨论交流,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具有教学的灵活性,对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情况做出灵活处理。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激励的导向作用,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性,就应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课堂环境和开放的课外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相互交流,共同吸收数学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转换教学中教师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都是能学好知识的学生。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去思维、怎样做人。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展示数学问题思维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思考与创新。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重视每一个学生个体,诱导学生激发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注重用一连串问题来组织教学,同时,教师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时间。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好伙伴。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师生间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探究学习的双向活动,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应摒弃管教者的观念,本着与学生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形成师生互动、民主融洽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真正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三)多听常态的数学公开课,科学有效地布置作业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尤其是面向范围比较广的公开课几乎是集体打造的,反映的是集体备课的水平,并非是上课老师个人的业务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这样优秀的理想化的课需要听一些,看一些,不过更需要常态课。数学教研组、备课组内部的公开课要常态化,不要搞花架子,每次活动尽可能同时听两位同事同一个课题不同设计的课,但是这需要大家投入一定的时间。

教师要科学有效地组织、布置作业(练习)。长期以来,教学都很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而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处理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轻描淡写,马虎了事,走走形式。不要说平时的课堂,就是有的公开课到结束时也常常只有小结,而忽视作业的布置(当然,作业是有的)。如果没有课外作业辅助的话,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不算成功的,因此,深入研究课外作业的形式,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很重要。通过启发学生勤学多思,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由会解、会做到会说、会讲,再到会改、会编,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要积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务本求实地工作,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学习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