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一、重视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体现《课标》精神,加强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应用》时,出示一个边长是1.5米的正方形窗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确定窗帘的用布米数。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自己想办法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可以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3]

第二,注重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如教学《面积单位》时,笔者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去量橡皮的面积、课本的面积、课桌的面积等。随着要量的物体表面的增大,使学生产生需要,需要学习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面积单位,由此引出平方分米。用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卡片去量操场的面积,由于实际的需要引出平方米。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教学内容要加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李烈老师的数学课,整节课没有精致的课件,没有华而不实的情境导入,教具和学具都只是一个个小小的火柴盒。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火柴盒有条不紊地展开,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研究火柴盒的表面积;第二,研究火柴盒打开后的表面积;第三,研究火柴盒的实际用料;第四,研究火柴盒的包装。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涉及面广,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激起了学生的高度兴趣。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讨论热烈。通过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必须改变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方式,必须更多地采取情境化、问题型、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使数学成为每一个人都爱学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