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教师层面

六、教师层面

数学建模已经逐步成为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成分,作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承者、课堂的引领者,一线数学教师在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素养发展培养中发挥着无比关键的作用。

(一)教师需要时刻培养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

笔者与一线高中数学教师交谈时发现,大部分任课教师无数学建模教学相关经验,更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数学建模作为新生事物暂不应进入高中数学课堂,值得欣慰的是大部分教师认可数学建模能力发展的培养对于学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限于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难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逐步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建模基础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自身数学建模能力素养发展现状,通过网络、讲座、学术交流等途径不断提升自身数学建模素养,积极学习和汲取现有成果;教师之间也应展开通力合作和交流,教研小组内可以自行组织数学建模教学活动,设计数学建模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

(二)教师需要注重数学建模能力发展与数学成绩的关系

教师应重视数学建模能力发展对于数学能力与成绩的重大影响。案例实践教学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成绩表明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数学成绩有促进作用,长期效应则更加明显。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与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和成绩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案例实践研究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深层化和本质化了,针对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开始用数学建模的眼光去尝试解释和分析。

(三)教师需要开发适宜的数学建模案例

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案例实践的形式进行,数学建模案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现状,因此开发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特征的数学建模案例尤为重要。高中生初步的数学建模学习应以教材知识的延伸为主,适当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求知欲,难度不宜超过课本太多;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素养之后,案例的广度与深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并且结合高考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案例教学,一方面能体现数学建模的社会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学生对于教材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教师需要习惯性地研读成功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和听取相关学术报告,提升自身对数学建模案例实践的深刻认识,条件允许可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地方特色开发数学建模案例教学的校本课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由不熟悉导致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亲身经历整个数学建模流程,才能有效结合所学理论提升自身的数学建模能力。在学生具备分组合作建模能力后,教师应及时放手并适时给予引导。

【注释】

[1]柳永良.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活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0):16—17.

[2]卢永翠,朱丽梅.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基于教师职前培养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1,8(06):107—114.

[3]徐欣欣.高中数学课堂中微型探究学习实践分析——以三角函数为例[J].高考,2021(29):129—130.

[4]李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设计与实践[D].重庆:西南大学,2021.

[5]董金勇.“主体参与”型高中数学教材教法课的教学模式构建[J].试题与研究,2021(27):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