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思维符合数学学科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审辩式思维符合数学学科的现实需要

高中数学教育既是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解释和评价数学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但是教师为主、学生被动的现状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权威,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背诵数学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是学生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最终导致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低下,缺乏适应高等教育的基本能力。学生缺乏学习能力,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缺少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低下,不符合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审辩式思维的启蒙教育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高中数学课程实施的根本依据。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数学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提出学生要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要有辨析史料真伪的能力,形成对数学的正确认识,要求学生拥有对数学事物进行客观评判和理性分析的态度、方法、能力。审辩式思维能让学生看问题时保持质疑与理性,能够做到不盲目认同。审辩式思维启蒙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通过科学的论证、分析、辨别获得问题答案的能力。审辩式思维的启蒙教育符合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2]

高中数学审辩式思维启蒙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数学事件已经成为过去,是当事人或者后来史家记录或撰写的。在进行数学记录的时候,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数学事件的表述出现偏差,这就需要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进行分析,掌握辨析真伪的能力,能够去伪存真地探索数学的本来面目。在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能从不同渠道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民间传说”“数学小说”“影视数学”等。这就需要学生用审辩式思维去伪存真,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数学,哪些是“戏说演绎”。数学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需要具备辨别史料的能力,通过审辩式思维的启蒙就能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审辩式思维就是对学生辨别史料提供有效的方法,对待材料应该保持观点独立,敢于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大胆分析,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辨别史料的真伪,获得正确的观点或者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