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审辩式思维的研究是从国外“Critical Thinking”的著作翻译开始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美国约翰·查菲著,由姜丽蓉等翻译的《批判性思维》;美国学者诺希克著,柳铭心译的《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谷振诣和刘壮亮著《批判性思维教程》等。总结审辩式思维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如何发展和培养审辩式思维,主要以学习西方已有成果为主,这为以后我国审辩式思维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国外文献翻译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对审辩式思维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此时,中国学者已经从理论学习阶段过渡到理论创新阶段。中国学者将审辩式思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了审辩式思维的理论研究。

学者对审辩式思维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与学科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并且对于学科来讲审辩式思维也有助于学科的发展。赵亚夫从数学学科角度提出了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性,立足于学科培养审辩式思维有助于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冯青来主要研究了在数学学科内对审辩式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和方法。高校学者的研究一般从两个方向进行。第一,审辩式思维对于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学科内培养审辩式思维的重要意义。第二,如何通过数学学科进行审辩式思维的培养。

近些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涌现了不少关于审辩式思维的研究成果,明确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辩式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关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方法。此类文章是高中资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的关于审辩式思维培养的策略。文章多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目前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审辩式思维作为出发点,通过教学法的完善,增强对审辩式思维的重视程度,为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提供方法。

此外,这一问题的研究在高校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在此不一一赘述。

国内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培养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两个观点:第一,通过教学模式实现审辩式思维的培养。①以直接培养审辩式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模式;②受限于现实的间接培养;③运用综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培养。审辩式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应基于现实,不应仅仅局限于直接的思维训练,应当通过多种教育模式进行培养。第二,审辩式思维培养与具体课程结合。国内的研究者提出对于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应结合各个具体学科,认为课堂教学是达到学生审辩式思维培养目的的最好途径。

总体来看,审辩式思维在我国研究时间较短,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关于审辩式思维研究多从培养途径和实施方法来进行,多为笔者主观论述,缺乏课堂实施可操作性,研究过程缺少审辩式思维理论与课堂实施的结合。审辩式思维不仅是思维模式,也是一种思维习惯,其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从启蒙到成熟需要涵盖整个教育阶段。在高中阶段结合数学课程进行审辩式思维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更有帮助。我国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审辩式思维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缺少对审辩式思维启蒙教育的可操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