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校层面

五、学校层面

学校对数学建模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力度。尽管《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早已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研究发现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和课程实施上除一线城市的部分学校外其余地方发展得都很不理想。实际上调研和案例实践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曾询问:“数学建模是什么?”“数学建模有什么作用?”这表明我国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数学建模不熟悉,甚至持怀疑态度。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对案例教学实验班学生进行了一节数学建模基础理论的讲解,并且在发放调查问卷和测试时向其他学生和班级提供数学建模的相关概念材料,并请求该班数学任课教师给予简单讲解和答疑。

(一)学校需要与时代接轨,革新理念

伴随教育改革的发展,新时代对学校和师生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需要保证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质量。调研期间,笔者了解到部分学校受客观现实因素影响仍保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县级中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学校应积极革新教育观念,与时代接轨,改善“分数至上”的思想观念;邀请权威人士为学校教师开展数学建模素养培训工作,定期进行数学建模学术训练;引进具备扎实数学建模基础的新型教师,重视数学建模教学团队的培养。

(二)学校需要创建数学建模的学习环境

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校既没有进行数学建模教学活动的相关设备,也没有数学建模类书籍以供学习和参考。这给部分有志于建设数学建模教学课堂的师生造成了很大困扰,私下交谈中一些教师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应尽可能创建适宜学生数学建模学习和活动的环境,搜集和购买相关书籍和期刊,建立数学建模文献资料阅览室。若条件允许则配备相应的硬件设备,以便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中学生数学建模活动。

(三)学校需要组织数学建模活动

数学建模案例实践过程中,实验班学生的表现证明真实参与数学建模活动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有效途径。参与调研的高中学生只有极少数表示有过数学建模知识的学习经历,而参与过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更是屈指可数。学校应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学习,开展数学建模主题讲座,积极引导学生搭建数学建模活动小组或社团,由学校教师挑选难易适中的题目交由学生进行实战检验。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学生都将积累极其重要的数学建模经验。若条件允许则邀请专家对优秀数学建模小组进行培训,参与各项数学建模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