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绪 论

彝族舞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舞蹈的对外传播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本书旨在通过对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研究,让彝族舞蹈的表演和译本紧密结合,使外国受众在观看舞蹈演出时能凭借文本形式了解其所观赏舞蹈背后的文化话语,从而达到舞蹈审美的目的——情感的交流,让彝族舞蹈的功能和审美结合为一体,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并为我国其他民族的舞蹈译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当前,彝族舞蹈正逐渐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海外观众的关注,彝族舞蹈被广大海外观众欣赏的同时,怎样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为外国受众理解和接纳,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值得广大舞蹈艺术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870多万。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使其成为中国舞蹈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着力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为此就必须找准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面临的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重大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中华舞蹈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实现真正的“走出去”,起到传递中华文化的作用,离不开舞蹈译介工作的深入研究。21世纪初,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族博物馆领导下,“多彩中华”被精心打造成一个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点文化项目,内容包括歌舞、服饰表演等,少数民族舞蹈逐渐被介绍到国外。而彝族舞蹈的对外交流内容和形式仅限于对外演出,交流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性,阻碍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彝族舞蹈文化的海外认可度的提高。单纯以表演的方式进行对外交流,表演结束即文化传播结束,真正的民族文化精髓不能留下,没有达到真正的文化传播效果。因此,以文字的方式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艺术形式加以诠释,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本书中的对外译介研究是基于“文化软实力”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以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受众体验为宗旨,综合运用认知文化学、艺术学、翻译学、民族学、跨文化传播等相关理论,探索对外译介彝族舞蹈艺术的系统策略。研究成果对对外传播彝族文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为今后我国其他民族舞蹈艺术对外译介提供系统策略理论指导和资料参考。彝族舞蹈艺术对外译介的成功,有利于提高彝族舞蹈在国际民族舞蹈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彝族舞蹈的译介研究,让彝族舞蹈的表演和译本紧密结合,解决了现今彝族舞蹈只是形式走出去、只进行了跨文化交流的困境,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舞蹈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覆盖面和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在对外文化交流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凸显,在国外掀起一阵阵民族文化热潮。但尚未有学者从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研究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中国武术、中药、京剧对外译介工作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各类业界人士开始纷纷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出谋划策。进入21世纪以来,如何翻译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提上日程。彝族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介研究势在必行。

本书主题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六大部分,通过对彝族及彝族舞蹈概况的阐述,进一步厘清当前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论述彝族舞蹈对外译介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中观策略和微观策略。最后,在对彝族舞蹈译介研究整体的基础上论述彝族舞蹈译介研究的借鉴意义。本书以上述的基本逻辑展开,通过已有的调研材料和搜集的大量文献,尽可能地为相关研究者带来有价值的参考。本书具体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彝族及彝族舞蹈简介。本章从彝族的族称、族源、历史发展概况、地理分布、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入手,对彝族的整体概况进行系统介绍。通过这一系列的内容梳理剥开其文化最表层的外衣,展现其背后客观存在的现实,从而对这一主体“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开始系统地论述彝族舞蹈与彝族文化的关系,对彝族的概念、分类、特点进行界定,对其所属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剖析,为后面彝族舞蹈译介研究奠定好基础。

第二章梳理了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章从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历史进路入手,阐释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并对当前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场域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然后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的意义展开“自我”“他者”和“场域”属性的讨论,最后结合实际调研与现有文献资料对目前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第三章探讨了从多理论视角下进行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章从文化软实力理论入手,通过对中西方的文化软实力思想与理论的对比,提出彝族舞蹈译介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观点。从文化研究视角论述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是“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共享”,从传播学视角论述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需要视觉文化传播、文字语言传播和大众文化传播,从翻译学视角指出彝族舞蹈对外翻译就是一种将彝族舞蹈艺术活动包含的一系列文化符号所传递的信息用目的语的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跨文化的交际、交流和传播的行为。

第四章构建了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中观策略。本章重点提出了四个中观策略:一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翻译介入;二是主题凸显,并通过“情感表达”“精神崇拜”“诗意色彩”三大主题方针的案例论述该策略的可行性;三是双重编码,从理论下的彝族舞蹈实体译介和策略下的彝族舞蹈文化译介入手论证其可行性;四是以译叙事,指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是一个“编”故事、“讲”故事和传播“真”故事的过程。

第五章探讨彝族舞蹈对外翻译微观策略。本章首先从彝族舞蹈的舞名翻译出发,对当前彝族舞蹈舞名翻译现状进行梳理,并结合案例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彝族舞蹈舞名翻译策略;其次从彝族舞蹈动作及形体中的符号翻译出发,通过对彝族舞蹈肢体语言符号解码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对彝族舞蹈动作翻译现状的梳理,构建彝族舞蹈动作及形体翻译策略;最后对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进行论述,在阐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翻译案例,提出彝族舞蹈文化内涵翻译策略。

第六章论述了彝族舞蹈译介研究的借鉴意义。本章首先在基于彝族舞蹈译介现状基础上,从扶持政策、翻译工作者、表演与翻译介入和媒介传播几个方面论证中国民族舞蹈译介之路任重道远;其次以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为例证,论证其对中国民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启示;最后指出以彝族舞蹈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舞蹈对外译介的经济价值,并对民族舞蹈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关系进行探讨,指出民族舞蹈译介研究能有效助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当然,本书的研究不能囊括关于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内容的全部,其核心目的仍是通过该书的理论框架和思考为当前的彝族舞蹈译介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希望该书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学者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