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六大特征,即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六大特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共性。从民族文化产业视角来看,这些特征一方面体现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的事实。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依然滞后
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重视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各民族地区也纷纷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总体上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民族地区经济与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处于滞后的状态。有学者就曾指出从文化产业竞争力来看,除云南、内蒙古外,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处于全国各省区的下游[17]。究其影响因素,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地理地貌复杂,人口分布也相对分散,各类资源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个区域,这是民族地区文化消费市场形成缓慢的客观原因。而大多数民族地区本身经济和文化的滞后也是造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如很多县、乡镇没有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有些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区还不通广播电视,民族地区群众能够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较为有限,这就限制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化产品也相对短缺,我国部分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和语言,却由于缺乏市场空间,且生产成本较高,民族语言文字类图书、报刊和影视等文化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均难以满足各民族群众的需求,出现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难等问题,造成了民族地区本身的文化滞后。
总体来看,大多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落后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这些现状并非我们这里要探讨的关键,我们要做的是认清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现实,探讨如何通过民族舞蹈译介助推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从而探索出能够改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案。
(二)民族舞蹈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有待提升
民族舞蹈是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典型,也是大多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业态,其发展并非仅仅依靠单一的“民族舞蹈”来实现,还需要依托于民族地区旅游业、民族文学创作、民族节庆会展、民间工艺、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等民族特色文化。民族地区的一系列民族特色文化可以相互融合,汇集点滴力量,成为助推民族舞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性文化资本。同时,民族舞蹈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文学作品翻译产业
民族文学作品翻译是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民族舞蹈对外译介与民族文学作品译介紧密相连。民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舞台展示,还需要通过文学加工来对外译介,实现其文化内涵的全面展开。当前,与各民族舞蹈文化相关的文学翻译作品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舞蹈译介的发展。当然,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产业并非只影响民族舞蹈文化产业发展,因此,发展民族文学作品翻译产业是当务之急。
2.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
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资源的高富集点,文化旅游产业可以作为民族文化集中向外界展示的一个平台和窗口。当前,各个民族地区均着力发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业,把民族舞蹈文化镶嵌在民族文化旅游之中,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促进了民族舞蹈文化传播与相关消费,进而形成文化形象与经济效益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例如云南省在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起步较早,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整合了该民族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巧妙实现了包含民族舞蹈在内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产业的升级融合,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凸显了区域民族文化发展的差异性竞争优势;贵州省通过少数民族古村寨文化,打开了集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民族舞蹈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道路;广西将演艺业、民族节庆、民族舞蹈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蒙古打造与草原旅游文化相匹配的民族舞蹈并形成自己的品牌等。民族舞蹈相关文化旅游产业虽已在部分民族地区有效推行,但在某些民族地区推行的力度、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性仍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民族节庆会展业
民族节庆会展产业是一种现代新型的经济产品,其重点突出的就是“展”。将民族地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展示出来,提高民族地区的知名度,这样既可以传播区域性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塑造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进而能够推进民族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其中,民族舞蹈与民族节庆会展密切相关,通过某一民族的特色舞蹈展示,可以引领受众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该民族地区优秀的文化产业和品牌,这一点体现了民族舞蹈在民族节庆会展过程中的优势。例如广西民歌艺术节、西昌彝族火把节、青海东巴节、新疆古尔邦节、西藏藏历年等一系列节庆会展品牌都颇具影响力。但是,当前民族节庆会展业的创新略显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4.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演艺业
民族舞蹈演艺产业与民族舞蹈文化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前我国各个民族地区以民族舞蹈为基础,根据民族文化市场的需求,编创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演出演艺产品,形成了一众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定点演出或者巡回演出的形式,在国内外进行文化互动交流,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云南的《云南印象》、贵州的《阿依朵》、内蒙古的《欢乐颂》、新疆的《雪域人家》、西藏的《喜马拉雅》等,各民族舞蹈的舞蹈演艺均凸显了各自民族特色舞蹈文化,部分文化产品不仅在国内推广,还走出了国门。但是,当前民族演出演艺业的发展还处于停滞不前、青黄不接的局面,民族地区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经典文化作品“吃老本”,还应再创作与时俱进的新作品。如何将民族舞蹈文化充分利用,打造出时代性作品,是民族演出演艺产业发展的重点话题。
(三)国家顶层设计努力打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逐步加大,尤其是对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政府通过构建广阔的发展平台与文化市场空间,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1年10月,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针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专门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2012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7月,国务院出台《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国务院还专门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自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被正式提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得到了全方位的重视。在一系列民族文化发展政策的制定下,民族地区也努力营造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