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统一标准

四、缺乏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统一标准

当前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还停留在简单的介绍上,且翻译名称等不统一,缺乏规范性的翻译指导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为今后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奠定基础。

总之,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彝族舞蹈的译介研究才刚刚起步,它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认真学习、自我否定、不断积累、自我提高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彝族舞蹈译介研究的现状、意义和问题的简要分析,构建了一个较为粗略的彝族舞蹈译介研究的框架,其中的内容仍需要从更多的视角来发掘、更多的资料来支撑,未来研究还有着很大的前景。

【注释】

[1]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曾征.中国当代舞蹈翻译历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5):46-52.

[3]明江.少数民族文化加快“走出去”的步伐[EB/OL].(2012-12-11)[2019-11-15].http://www.bjqx.org.cn/qxweb/n61534c174.aspx.

[4]在通过CNKI检索过程中划定了实践区间为1994—2019年,因此在该区间外的与彝族舞蹈文化译介研究相关的文献算作有效文献。

[5]杨荣广,黄忠廉.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J].上海翻译,2016(2):18-23+94.

[6]王劲草.《舞厅圣经》之《拉丁舞成功的捷径》翻译实践报告[D].扬州:扬州大学,2014.

[7]刘秀霞.体舞翻译与质量水平对体舞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5):7-9.

[8]刘星雯.亨利教授舞蹈教学现场翻译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5.

[9]刘芳.体育舞蹈英文文献翻译研究——以《欧洲遗产》的汉译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10]曾征.中国当代舞蹈翻译历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5):46-52.

[11]张延杰.追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翻译家和舞蹈史论研究者朱立人教授兼论国内外国舞蹈翻译和史论研究现状[J].舞蹈,2017(10):50-52.

[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14]彝族服饰。不论男女,彝族人都喜欢披一件羊毛织的披毡,称为“查尔瓦”,有黑、白两色,以黑色为佳。它形似斗篷,长至膝盖之下,下端饰有长穗流苏,白天披在身上挡风御寒,夜晚则当被褥。

[15]中国彝族传统年节。历史上彝族先民曾创造十月太阳历,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十月为年节,故又称十月年。节日一般没有固定日期,多在秋收后夏历十月由毕摩(巫师)择吉日举行;也有的由家支头人确定。过年时杀猪敬天祭祖,围火塘烤火,祈求五谷丰登。3天后走访亲友,互相贺年,共饮“转转酒”。旧时,奴隶要向家支头人送猪头和财物。现在,过年时间根据农事的忙闲,由群众自己确定,各地不统一。年节期间,还举行射箭、摔跤、斗牛等娱乐活动。

[16]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3.

[17]吉狄马加,男,彝族,四川凉山人,1961年6月生,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18]周永涛.论吉狄马加诗歌外译对彝族文化的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2):139-144.

[19]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0]陈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地”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