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事后翻译介入

三、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事后翻译介入

事后翻译介入是指对于由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实践过程中所完成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最终成果及其对有关方面的成效、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价的过程。显然,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的重心是文本的翻译,根据系统的语言学功能,理想的翻译旨在寻求原文与译文在概念意义、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层面上实现均等[16],事后翻译介入对于达到这一目标尤为重要。理论而言,在译介发生之后的事后翻译介入是为了对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实践的一个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性评价的过程。根据事后翻译介入的评价理论,实现翻译评价意义重点在于三个系统,即态度系统(Attitude)、介入系统(Engagement)和级差系统(Graduation)[17],即在已经形成的译介成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情感评价、质量判断和功能鉴赏。

在对翻译的事后评价意义上,既有正面和负面的性质区分,又有表达实效的显性和隐性之别,其实质在于鉴别原文基本意义再现的程度和文化原始理念传播的实效,通过文字翻译成品所显示的意义与原文态度意义的对比,找出其中文化的差异,以求后期事后翻译介入过程中的补充与完善,这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事后翻译介入的目的所在。

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事后翻译介入是一个系统的评价过程,对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彝族舞蹈译介产品“态度意义”的实效评价

彝族舞蹈译介产品中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主要以文本、文字的译介为主,有彝族舞蹈文化实体的客观反映,有译介者的心理情感、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观,从这一角度来看,译介实践中与原文对等表现文化的内涵是译介者的职责所在,但不拘泥于原文态度、隐形且灵活的类型又是译介实践实现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在评价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产品过程中应在重视彝族舞蹈文化基础含义上寻求译介实践的创新,译文中的内容通过反向的译介能否回到原始文本翻译的文化内涵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对彝族舞蹈译介产品“细节实体”的审核评价

所谓对“细节实体”的审核评价指的是评价并审核译介产品用于修饰或限制的彝族舞蹈文化细节上是否明晰,其重点在于从宏观上把握翻译文本语篇整体上的态度、意义及性质。在此基础上,尽力去准确传达整个译介文本的一言一词、一动一律,在强调词、态度词和形容词等词汇资源的应用上考量语势、语法和文本结构逻辑是否表达得符合实际环境的需求。

(三)对彝族舞蹈译介产品“他者评价”的制度构建

所谓“他者评价”指的是构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事后翻译介入的第三方评价机制,从介入的视角看,译者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兴趣、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在译作中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和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的烙印[18],因此,为了避免事后翻译介入评价陷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合理局面,构建有效的第三方评估是必要之举,这能够更好地发现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工作的优化和完善。

综合来看,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翻译介入都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中观策略中的重要内容,其实践意义是文化译介意义潜势的重要表征,实现文化译介最终的对等转换是实践意义的初衷所在。当彝族舞蹈进入译介场域之中,它需要被事先界定价值、提炼内涵、规划程序、确定受众并付诸实施,需要因地制宜的平衡性引导,还需要事后的评价与审核,哪怕是舞蹈表演前简单的文本材料传递、表演中现场道具的轻微引导、表演后主持的粗略的点评都是对这一主题策略的贯彻,更不必说借助舞美道具、影视翻译和拓展性文本来实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演绎。总体来看,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翻译介入为彝族文化的外宣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考察译介质量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也为译介评估参数设置提供了初步的依据,还为今后的译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