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彝族的族源

二、彝族的族源

关于彝族起源,学术界可谓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综合来看,可以分为东来说、北来说、南来说、羌人说和云南土著说[4]等多种观点,我们可以以羌人说和云南土著说来举例说明,达到对彝族起源究竟为何窥探一二的目的。

(一)彝族羌人说

这一说法在学术界讨论较多,即认为彝族先民是古代北方氐羌人南下形成的彝族族体,彝族为古代氐羌人的一个支脉。这种说法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基于彝族具有氐羌系统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而言的,如彝族的游牧文化、火葬文化、父子连名谱系文化等,这些文化的传承显然与彝族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这一说法存在一定依据。羌人本属于游牧民族,《后汉书·西羌传》中有记载,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在秦献公时期存在一支古羌人[5]从赐支河曲南下,由于历史上汉武帝时期是以邛都置越雋郡,所以就以地名部,把这一代的羌人称为越雋羌,但他们实际属于羌人中的牦牛部。显然,羌人与“牦牛”“白马”“参狼”等动物联系密切,一方面体现了他们日常的放牧生活,另一方面也充分证实了这些动物与古代羌族的图腾崇拜物有着重要联系。现在已经发现的彝族最早的聚居地位于四川西部区域,被认为是彝族最早的起源地。

(二)彝族云南土著说

“土著”一词使用最早可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其含义有两种:一是指代从古至今一直土生土长在某一地方的居民,二是专门指与游牧民族相对而言的非游牧民族。显然我们支持第一种说法。彝学界比较认可阿普笃慕是彝族的人文祖先,他生活于距今2800多年前的蜀洪水泛滥时代。根据保存至今的彝文典籍《指路经》的记载,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及部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区域位于滇池附近,云南土著说便由此而生。

《指路经》对彝族起源研究的价值体现在其经久不变的传承性和其中涉及彝族先民繁衍生息和迁徙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城镇村庄等古代彝语地名上,这显然是考证彝族先祖及其部族繁衍生息的珍贵资料。根据云南地区罗平、宣威、峨山、禄劝、武定、双柏等六县彝族《指路经》所指示路径的综合研究分析,彝族祖先是分布在滇池附近区域的,那么,彝族云南土著说的族源论便有了比较有力的证据。

彝族有六祖分支。彝族历史上的“六祖分支”,指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认同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娶三妻,生下六子——武、乍、糯、恒、布、默,并发展成六支部落,开辟领地壮大彝族的历史事迹。其中六子即为“六祖”。六子中的“武”“乍”进入今天的滇南、滇中和滇西一带。“糯”进入四川凉山发展成“曲涅部”。“恒”后来发展成为云贵川的“乌蒙部”“扯勒部”和“古候部”。“布”发展成为“德布部”,其后裔即为后来的乌撒土司。“默”号称“德施部”,他的后裔发展成为彝族著名的四大土司:东川阿于歹土司、镇雄芒部土司、贵州水西土司和贵州普安土司。

这一重要历史过程对彝族有着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它既有相关史料记载的历史事实依据,又带有浓重的神话传说色彩。在史料记载方面,不管是四川的《勒俄特依》、云南的《史传》,还是贵州的《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和《六祖之光》,抑或是康熙《大定府志》《彝族源流》《爨文丛刻》《指路经》等,都详尽地描述了关于“六祖分支”的史事。同时,在彝族流传的民间传说、格言、祭经中,均有涉及“六祖”的相关内容,比如,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一个神话传说:因洪水泛滥,彝族祖先阿普笃慕受神仙指点躲避洪水,并与三位下凡仙女生下慕雅枯、慕雅切、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六个儿子,史称六祖,之后繁衍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六个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