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的分类

一、彝族舞蹈的分类

彝族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是彝族多元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瑰宝。同时,彝族舞蹈与古老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传统礼仪交织在一起,在什么场合,跳什么舞,怎么跳,均按照功能和礼仪要求,具有一定的程式性[22]

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彝族舞蹈特色以及不同种类的彝族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们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彝族舞蹈进行分类研究,归纳出不同种类彝族舞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彝族舞蹈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及其深刻内涵。

根据学术界对彝族舞蹈的相关研究文献可知,已有研究对于彝族舞蹈的分类视角各有差异,根据其包含的主要内容,经过整理归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车瑛所著的《凉山彝族民间舞的分类及分布》对彝族舞蹈做过划分。她认为根据舞蹈的社会功能和舞蹈形式对彝族舞蹈进行的分类均略显笼统且片面,不能穷尽彝族舞蹈各方面的价值内涵,因此,她提出按舞蹈内容和性质的分类方法,在这一层次上对凉山彝族民间舞进行的分类方显清晰、合理。据此,车瑛将彝族舞蹈分成七种类别:第一,丧事舞蹈类,包括“扯格”“瓦孜”“蹀维兹”和“止耻”四种;第二,祭祀舞蹈类,包括“皮鼓舞”和“错毕”两种;第三,婚礼舞蹈类,此类舞以舞披毡为主,其中包括“披毡舞”“阿思莫莫左”“作”“阿嫫尼惹”“觉吃”“移使乌歌”“唱喜歌”“阿列瓦都史”八种;第四,节日舞蹈类,以“都火舞”为主;第五,模拟劳动舞,包括“荞子舞”和“插秧舞”两种;第六,游戏舞,包括“打铁舞”“赶场舞”“火绳舞”“公鸡打架”“铁叉舞”“轮翻舞”“拖脚舞”“三进三退”“史且革”“打儿打木呷”十个舞段;第七,自娱性舞蹈类,包括“红彝嘀脚舞”和“对脚舞”两种。总体来看,车瑛对以凉山彝族为代表的彝族舞蹈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类。

(2)曾令士所著的《凉山彝族舞蹈的起源及形成因素探微》也对彝族舞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以舞蹈文化的功能性为导向,结合舞蹈的具体内容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曾令士将彝族舞蹈分为丧事舞、婚礼舞、节日舞、祭祀舞和游戏舞五个大类。从分类的结果来看,彝族舞蹈显然是融入了彝族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但也许是鉴于舞蹈的纷繁多样性,其社会功能边界并不容易划分,曾令士并未指出几种舞蹈所囊括的具体形态,尽管如此,其类别的划分还是很有学术借鉴意义的。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23]对凉山彝族的舞蹈进行了一定形式的区分。基于彝族舞蹈所表现的形式及其社会功能,该书将彝族舞蹈分为十类:第一,请神治病专用的皮鼓舞“苏尼且”;第二,丧事用的“资额且”“锅多”“扑火舞”;第三,迎宾用的“蹀维兹”;第四,敬酒用的“知孜苏且”;第五,悼念用的“瓦孜嘿”“阿骨格”“扯格”;第六,节日用的“都火”;第七,婚礼用的披毡舞“喜希苏且”;第八,个人娱乐用的“达踢”“谷追”;第九,象征征战的铁叉舞“舍解且”;第十,代表农作的荞子舞“格子且”。这十类舞蹈的分类涉及彝族舞蹈具体的功能和名称,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4)朴永光在《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24]一书中根据时空特性以及舞蹈内容将彝族舞蹈分为六大类:第一,自娱舞蹈,如“达踢”和“谷追”;第二,游戏舞蹈,如“火绳舞”“铁叉舞”“取蜜舞”“云雀欢飞舞”“鸡公打架舞”“摔跤舞”“荞子舞”和“插秧舞”等;第三,节日舞蹈,如“都火舞”;第四,婚事舞蹈,如“披毡舞”和“阿思莫莫左”等;第五,丧事舞蹈,如“蹀维兹”“瓦孜嘿”“知姑苏且”“扯格”和“错毕”等;第六,祭祀舞蹈,如“皮鼓舞”等。朴永光对凉山彝族舞蹈的分类具有一定科学标准,其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二级分类法也是我们重点借鉴的对象。

(5)苏天祥等所著《彝族舞蹈》[25]一书中通过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彝族舞蹈进行取材,按照民间舞蹈的种类对彝族舞蹈的舞种进行归类,包括七大类:烟盒舞、罗作舞、阿细跳月、打歌、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总体来说,这种分类并不是很齐全,如小凉山和一些散居山区的彝族舞蹈未能囊括在内,但其按民间舞蹈的分类方法所整理的舞蹈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素材。

(6)陈国光所著《彝族》[26]一书中将彝族舞蹈按历史渊源和舞蹈功能划分成四大类型:第一,宫廷舞,如迎宾舞、献礼舞、孔雀舞、扇舞、射舞等;第二,祭祀舞,如巫舞、铃鼓舞、跳哑舞、老虎笙等;第三,武舞,如矛舞、盾牌舞、棍舞、猎叉舞、大刀舞、狮子舞等耍枪弄棒为主的舞蹈;第四,民间舞,如火把节的朵洛荷[27]、打歌、阿细跳月、罗作舞、达体舞等,结婚时的送亲舞、迎亲舞、抢亲舞等,生产劳作中的苞谷舞、插秧舞、织毡舞、荞子舞等。这种分类方式视野相对开阔,深刻反映了彝族舞蹈的历史性和功能性特征。

(7)学术界对彝族舞蹈分类的讨论。在1986年10月的全国彝族舞蹈学术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学者齐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在对川贵地区彝族舞蹈的深入调研考察基础上,针对彝族舞蹈的分类进行了专门的研讨,会议初步将彝族舞蹈分为七大类型,即婚事类、丧事类、劳动类、节日类、宗教类、社交类、游戏类。这次对彝族舞蹈的分类对之后彝族舞蹈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彝族舞蹈分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们在分类研究过程中需要考虑引入复合型分类标准,以实现全面整合彝族舞蹈分类的目标。这里,我们借鉴朴永光的“两级分类法”[28]对彝族舞蹈进行分类。首先,将“时空要素”作为第一级分类的标准,界定出特定时空与非特定时空两类舞蹈;其次,将“内容要素”和“时空要素”作为第二级分类标准,分别界定出特定时空与非特定时空的两类舞蹈下新的舞蹈类型;最后,将界定划分出来的舞蹈类型按两级分类法进行排列展开,形成较为科学的彝族舞蹈分类方式。基于“两级分类法”的逻辑划分,本研究将彝族舞蹈分为六类,即自娱舞蹈、游戏舞蹈、节日舞蹈、婚事舞蹈、丧事舞蹈、祭祀舞蹈(如图1-1所示)。

图1-1 彝族舞蹈“两级分类法”分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