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编码”策略下的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
“双重编码”策略下的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指的是从文化属性包装视角下针对舞蹈层面象文化层面的译介展开讨论,这里的“双重”与“双重编码”理论中的“双重”所包含的意义有明显不同,此处的“双重”强调的是对彝族舞蹈文化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凸显,通过“双重化”的编码或者说是“包装”,实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我们从两个方面对“双重编码”策略下的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进行阐释:
一方面,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第一重编码”——民族性。在对于彝族舞蹈文化民族性的认知上,我们首先要厘清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彝族舞蹈的民族性实质是中华民族和中国精神的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功能在于民族身份的识别、民族创造性活力的激发、社会道德的凝聚和民族信仰的构筑[29]。民族性则是凸显彝族人民的自强不息以及人与人、人与天、人与地之间的和谐,在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过程中,将这一民族性融入舞蹈表演和对外译介的细节之中,从而达到传递民族精神和中国精神的目的。
另一方面,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第二重编码”——时代性和世界性。这实际涉及彝族舞蹈艺术观念创新的问题,从彝族舞蹈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彝族舞蹈更多重视的是对生活的描摹,如劳动、丰收、欢庆等场面,讲究“赏心悦目”,而新时代的舞蹈艺术则更加注重情感抒发和哲理表现,用舞蹈给人以启示,这种方式的舞蹈艺术形式更加能够与时代接轨,也更容易融入国际化的诸多元素,这正是“第二重编码”的内涵所在。
那么,“双重编码”策略如何具体应用于对外译介实践显然是当前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双重编码”策略下的实践方面,要突出文化上的“双重”加工效果,可以从彝族舞蹈的民族性、创新性和规范性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重视彝族舞蹈自身民族性
在突出彝族舞蹈民族性方面,我们需要发扬彝族舞蹈传统风格,将彝族舞蹈中涉及程序性、规范性和舞蹈艺术家的个性与对外译介之间的关系厘清,彝族舞蹈文化是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产物,很多宝贵的舞蹈因素不能采取简单的排斥和否定态度,尤其注意不能把那些不符合自己观点的舞蹈艺术形式列为“旧社会”的产物,同样也不能用“新观念”“新时代”来代替传统彝族舞蹈的一切,这在于我们如何把握传统与现代在舞蹈中表现“度”的问题,正视传统舞蹈观念中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才能更好地表现彝族舞蹈“民族性”的一面,对外译介才不会是狭隘的。
(二)挖掘彝族舞蹈的与时俱进性
在新时期的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创新实践中,舞蹈的创作是对外译介的“前哨”,其品质需要经历一个风格上的升华进而带动对外译介质量的突破。从彝族舞蹈的创作者如何实现舞蹈文化创新角度而言,就需要创作者突破传统舞蹈的风格化、程序化的束缚,用多种素材去塑造人、事、物和情。这种重主观的创作趋势,已经形成了当前舞蹈创作的一个新的特色。这实际上是彝族舞蹈艺术家发挥自身文化创造力的问题,也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如何把握“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
(三)构建规范的彝族舞蹈自律性
“双重编码”策略下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过程的“编码”“包装”和“加工”实际上是在舞蹈艺术场域中构建话语体系和审美范式,是在一定的场域框架限制下完成的。也就是说,彝族舞蹈文化的“编码”也好,“加工”也罢,都要有一个自律的底线和上线,如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宏观规则、中观规划和微观的实践,在规范性的场域中运行是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发生效能的必要条件,在这一区域范围内才能实现提升彝族舞蹈对外译介成效的目标。
综合来看,“双重编码”策略下的内涵实际上是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加工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二维“镀金”过程。面对观众自我意识的加强,舞蹈在创作上就不能只满足赏心悦目的要求,而要创作出符合观众现代审美意识的舞蹈作品,以满足新时代的观众需求[30]。因此,当彝族舞蹈以实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时,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加入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价值因素,面对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以深刻的形象内涵,丰富的思想感情打动观众,所给予观众的远比“赏心悦目”丰富得多的内容。这一“双重编码”就使彝族舞蹈文化的品质上升到新的高度,也能够使得彝族舞蹈文化在译介过程中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双重编码”策略实施的意义所在。从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角度上讲,译介者们需要深刻理会“双重编码”的实践内涵,挖掘中西方都能理解的、共性的文化资源,使彝族舞蹈文化能为西方观众提供一种文化参照和视野,从而助推我们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进入西方文化艺术主流的市场,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