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译介工作者的缺失
民族舞蹈文化的译介、传承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动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民族舞蹈译介而言,专业的译介工作者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民族舞蹈译介工作的不断深入,译介相关产业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它不仅仅为翻译界注入新鲜血液,也逐步开辟出属于民族文化外宣翻译的话语圈子。民族文化译介作品数量的增多、翻译工具的推陈出新、翻译策略的转移、翻译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翻译运作的产业化等,不可避免地为其翻译主体——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舞蹈译介的专业翻译工作者作为这一主体中的重要代表,被赋予肩负民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因为没有专业的翻译和翻译工作者,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就无从谈起,专业的翻译工作者在民族舞蹈译介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在2005年就指出: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翻译和翻译工作者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认为我们翻译行业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贸易、文化、和平、人道等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在历史上从未如此不可或缺。然而,翻译工作者一般都隐身幕后,不知道如何宣传自己的技能。我们的工作性质要求我们传递完信息就消失掉,不能让读者觉察到翻译的痕迹。我们已经习惯隐身而去,以至于我们都忘了我们是多么的不可替代[4]。舞蹈翻译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舞蹈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翻译实践奖励机制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在于我们对译者的学术和社会关注度不够,使得译者常常隐匿在翻译文本和翻译活动的背后。对舞蹈翻译的认识不足,把翻译能力等同于外语能力,习惯将翻译视作一种语言转换的技术,不了解翻译能力的构成和习得机制。当前,民族舞蹈译介工作者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使命和重担,是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对象。出于民族舞蹈译介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预期,笔者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阐释民族舞蹈译介对优秀的专业翻译工作者的迫切需求。
(一)民族舞蹈译介追求“译者素质”
民族舞蹈译介愈发趋向于对“译者素质”[5]的需求。从新中国成立初到现在,民族舞蹈文化不断地被开发、挖掘和研究,民族舞蹈文化已经聚集了向外界“走出去”的足够能量,民族舞蹈译介的实践活动也不知不觉进行了几十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译者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翻译模式,其原有的工作空间、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专业的民族舞蹈译介者要顺应本地化的翻译产业要求;另一方面,专业译介者的身份地位也不断地发生转变。
当前,在民族舞蹈译介现状下,“翻译能力”“翻译素质”等不断被提出,与传统的翻译工作者相比,本地化背景下的译介者更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服务质量,注重自身角色多样化的转变。民族舞蹈译介对专业译介工作者的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质量上。究其工作的本质属性,这是属于本地化服务的范畴,也暗示了专业的译介工作者要有一种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民族舞蹈译介对专业翻译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下,译介者的地位会因为译介成为一种增值服务而被无形提高,高素质的译介工作者也就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专业的译介工作者在从事民族舞蹈译介中更容易实现价值意义层面的双赢,也更容易创造出民族舞蹈译介的实效。
(二)民族舞蹈译介追求“效率”意识
民族舞蹈译介越来越注重翻译工作者的“效率”意识。对于民族舞蹈译介发展的基本趋势而言,如果要完全发挥其全部的文化价值内涵,就避免不了走产业化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未来的民族舞蹈译介将会融入“市场”的行列。那么,这就对专业的民族舞蹈译介工作者的“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少数民族舞蹈译介者需要具备最基本的常见翻译技术,在译文风格、格式、术语与措辞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参考样本,并构建独立的专业翻译术语管理体系,完成少数民族舞蹈翻译术语的记录、检索与更新,保证翻译出来的产品具有使用的连贯性,并保持语言质量,缩短翻译的时间,还需要在翻译实践中能够灵活地运用翻译的记忆系统,最大限度地对以前的翻译进行再运用,提高翻译的效率。另一方面,译介工作者需要随时关注翻译工具的更新换代和发展动向。当前技术工具种类繁多且更新频繁,时常会让译介工作者们目不暇接,这就要求译者在注重工作效率的同时注重翻译工具与技术的与时俱进,如相关的翻译材料、软件等现代化技术工具的发展动向,对各类新型的翻译工具的合理运用能够最大化地降低翻译成本。
当然,不管译介工具或者形式如何变换,关键仍然在于译介工作者本人,人为地把握好翻译时间、费用及质量,进行综合评估,使决策更趋合理,是少数民族舞蹈译介工作本身实现高效率的需要,也是今后文化译介工作的大势所趋。
(三)民族舞蹈译介追求“市场”意识
民族舞蹈译介越来越注重翻译工作者的“市场”意识。翻译工作者的“市场”意识是以其所生产的文化产品服务于广大受众的角度来预设的,与其说是译介者的“市场”意识,倒不如说是译介者相对应的“受众”意识,或者是“读者”意识。实际上,这种“市场”意识并非新鲜产物,它与传统文化翻译中常提到的受众的接受效果问题属于同一范畴。从文化外宣整体角度来看,正如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样,文化外宣的受众群体可以说是文化消费群体与客户。民族舞蹈译介在功能意义上就类似于文化广告的宣传制作,将“文化产品”推销给“顾客”。民族舞蹈对外译介同样也是为文化外宣而服务的,其价值就是在受众群体中凸显民族舞蹈文化产品的价值。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读者会对译介文化的“及时性”提出要求,因为受众要对译介的信息进行快速的识别和消化,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文化产品给出是否认同的反应。那么,译介工作者在译介工作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目标文化为中心,并且考虑到受众的年龄、教育水平、阅读习惯以及消费心理等诸多综合性因素。当然,译介者还需要做到翻译对受众的友好性,比如减少使用缩略语,尽量避免使用“行话”等。最重要的是,民族舞蹈译介者需要有一种随时接受市场优胜劣汰的考验的心理准备,因为译介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之后必然会面临市场竞争。这就要求译介者一方面要了解少数民族舞蹈译介的市场供求情况,以市场经济的视角审视这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络,了解本领域最新动态、翻译工具、产业消息等。这样,每一位译介者才能更加适应民族舞蹈译介不同阶段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持续性地为文化外宣奉献个人力量。
(四)民族舞蹈译介追求“团队”意识
民族舞蹈译介越来越注重翻译工作者的“团队”意识。对于少数民族舞蹈译介这一具体工作来说,显然并非个人行为就能完成,终究需要团队的力量。完成民族舞蹈译介工作服务的必然是由管理者、译介、学术、技术和后勤保障等人员组成的团队。民族舞蹈译介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预期规划内完成高质量的译介任务是团队所有成员共同的目标。以彝族舞蹈译介为例,其实践具有工程性质,这需要一个采用流程化的类似企业的运营模式,这就涉及译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等。翻译运作产业化进程中,译介者要全程参与到彝族舞蹈译介的文献起草、加工、翻译等重要环节,要熟悉内容与语言和其所依赖的背景。
当然,在追求民族舞蹈对外译介团队合作中,还需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实践中民族舞蹈译介可以尝试构建一种类似“新媒体翻译项目”的团队合作方式,每个参与者各自负责独立的部分,不同环节的译者不仅要加强与同一层次译者的相互沟通与合作,工作进度尽量保持一致,接受管理组织的进度监督,还要严格保障翻译的质量,对未发布的原文内容慎重传播。另外,团队中的译介工作者还能够在总结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个人编制自己的“新、难、专”类型的翻译字词典和方法指南,把个人经验与问题都在团队平台上分享发布,这样能够大大提高译介工作团队的工作效率。
总之,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译介,而民族舞蹈的译介需要每一位译介者的努力,也需要团队合作来共同完成。
综合来看,专业的翻译工作者是民族舞蹈译介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外部环境的改变能够带动译者身份的变化,但终究不会改变其价值地位。当前少数民族舞蹈译介对专业翻译工作者需求日益多元化,数量上的需求是持续性的,但重点还是质量上的强化,这一方面凸显了译介者参与性逐渐加强,工作内容的增多和挑战性的加大,如翻译涉及的“译介新媒体”[6]项目;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译介者地位的提升,这就无形中为译介者提供了更有潜力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民族舞蹈译介之路的任重道远为这一背景下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包罗万象的文化外宣也对译介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介者在民族舞蹈译介领域肩负重任且存在大有所为的可能。参与民族舞蹈译介工作不仅是其实现自身梦想与价值的过程,也是实现中华儿女共同中国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