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六、彝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彝族有着一套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反映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已经内化成为彝族的符号,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几个方面简要认识一下:

第一,彝族拥有一套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存仪式。婴儿出生时有婴儿诞生礼,女孩子有少女成人礼,在婚俗上遵循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不婚的传统,葬礼方面以传统火葬为主。

第二,彝族拥有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共同体——家支,传统的凉山彝族政治制度即依赖这种特殊组织形式而存在。在维护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方面,彝族讲究重义轻利的君子人格,并且形成一套完备的“彝族习惯法”来规范人们的日常社会行为。

第三,彝族服饰的款式、配饰、色彩和纹饰古朴而独特。其服饰除了地域、支系的民俗表现,还具有反映性别、年龄、身份和民间信仰等多种功能。服饰类型主要包括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楚雄型和滇西型等几种,如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头上留一绺长发,俗称“天菩萨”,用青丝绸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10]

第四,彝族在饮食文化上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大米、玉米、荞麦、土豆、小麦等为主食,善制作蔬菜和肉类腌制品,无论是特色的坨坨肉、全羊汤、坛子牛肉、辣子鸡、香肚、三七气锅鸡等菜品,还是苦荞粑、竹筒饭、骨头饭、燕麦炒面、火夹乳饼等主食,都会让人胃口大开。另外,彝族餐具造型也独树一帜,多以木质和皮质的漆具为主,美观耐用。彝族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文化,融合在婚丧嫁娶和节庆活动中。

第五,彝族民居富有特色。为适应高原气候以及江河群峰环绕的自然地理环境,彝族创造性地发明了瓦板房、闪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木罗罗和干栏房等颇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并且围绕“火塘”[11]构建了集厨房和客厅为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活动中心。

第六,彝族宗教信仰方面主要为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它拥有原生型的民族民间宗教“巫教”,另外有土主崇拜、近祖崇拜等,部分彝族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

综合来看,彝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而这种特殊性正是扎根于其历史、地理、人文渊源之中的,其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极其富有研究价值。因此,要了解彝族文化就有必要剥开其文化最表层的外衣,看到其背后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从而才能对这一主体“是什么”“为什么”和“做什么”有一个初步的评判。例如,对彝族的渊源而言,我们不否定彝族是古氐羌人南下并长期繁衍生息的历史,也不能忽略彝族祖先及其部族长期居住在云南滇池区域的事实,因为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它们有足够的史料依据能够实现自圆其说,但究竟何为真实,仍存在继续研究的必要,我们认同的是它代表着的彝族文化多样性形成的渊源。

对于彝族的族称、族源、地理分布、语言文字的历史概况等基本情况的阐述并非研究的主要任务,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系列承载彝族基础的客观现实来表达彝族文化独特性、多样性和略显神秘性的价值来源。通过对彝族及其历史的认识,我们对彝族文化研究和价值判断的视角会更加全面,对探寻到彝族文化中的闪光点也更有底气。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从各民族多元文化中选中彝族舞蹈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对以彝族舞蹈为代表的文化符号能够“走出去”的自信,也是对彝族及其历史的认同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