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历史发展概况

三、彝族历史发展概况

跟随历史的脚步,彝族在开发建设自己的家园过程中,与异于自身的“他者”[6]的互动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份属性有了新的认同,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从“历史上的彝族”走向“近代的彝族”过程中,它走过的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分布于云南滇池区域的彝族先民率先进入阶级社会,出现“滇王”为主导的统治。8世纪时期,云南哀牢山和洱海区域出现“六诏”政权,“六诏”后来被“南诏”统一后进一步建立起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族、纳西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奴隶制政权,其首领被唐朝政府册封为“云南王”。937年,“南诏”被奴隶和农民起义推翻并被以封建制为主的“大理政权”取代,云南彝区进入封建制时代。13世纪后,元朝和明朝期间,中央政权对彝族采取“参用土人”政策,即土司制度,这一制度对彝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彝区的控制,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1984年,鸦片战争波及了广大彝区,彝区冲突不断,彝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如1899年彝民杨自元火烧法国“海关”事件等。进入近代时期,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蒙自县彝族率先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彝区发生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事情,如刘伯承与彝族头人“彝海结盟”[7],红军“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等。1949年,龙云、卢汉推动了彝区的和平解放,实现了彝族人民的解放,从此彝族人民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