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图书类
[1]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常宁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陈国光.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彝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
[4]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陈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落地”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
[6]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9]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1]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1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5]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16]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科布利.劳特利奇符号学指南[M].周劲松,赵毅衡,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8]雷睿.凉山彝族舞蹈素材收集整理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7.
[19]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1]刘安洪,谢柯.传播学视阈下的旅游翻译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2]麻争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根本反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3]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盖玉云,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4]《民族舞蹈研究文集》编委会.民族舞蹈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5]潘西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6]朴永光.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7]朴永光.舞蹈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8]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9]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0]萨姆瓦,波特,简恩.跨文化传通[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1]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谢少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3]四川省雷波县志编纂委员会.雷波县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34]苏天祥,胡紫燕,刘金吾,等.彝族舞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
[35]苏天祥.彝族舞蹈[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4.
[3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7]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8]王一川.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9]闻一多.说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40]杨正权.彝族文化史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41]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42]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3]张国祚.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4]张晓峰.当代电视编辑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45]赵玉宏.影视产品跨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46]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47]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年鉴(200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9]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0]Li Beida.Dances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M].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6.
[51]Toury Gideon.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2.
二、期刊类、论文类
[1]昂旺琼杰.藏族舞蹈创作中的神圣性与艺术性——以西藏乐舞《珠穆朗玛》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曹海滨.从文化迷失到文化自信:少数民族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2):77-81.
[3]曹天明.奔腾不息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舞蹈诗《红河》评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7(6):64-67.
[4]茶寒波.色彩写就的舞蹈诗——彝族舞蹈诗《彝人三色》[J].黄河之声,2015(1):101.
[5]长孙馥蓉.论中国译者素质素养能力的培养[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3(6):120.
[6]车晓夏.彝族舞蹈文化审美意蕴及发展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54-156.
[7]陈炎.创新与跨越:美学研究的三种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6(6):170-185+207-208.
[8]代琳娜.云南“两姚”彝族葫芦笙舞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2):31-36.
[9]邓志平.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图文关系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10]丁智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6):147-156.
[12]杜敏.从传播学视角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翻译策略——以河南非遗名称为例[J].海外英语,2019(9):121-122.
[13]方仪力.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上海翻译,2012(3):16-20.
[14]高佳音.浅谈叙事性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原则[J].现代交际,2018(24):185-186.
[15]高洁,梁兰芳.论外宣翻译的直译方法——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2):43-46.
[16]桂溶.论朝鲜族舞蹈作品《归根》的“意”与“象”[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6.
[17]黑力.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乐剧——以纳西族记录式原生歌舞乐剧《依古纳西》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27-133.
[18]洪涛,毛中根.文化消费的结构性与层次性:一个提升路径[J].改革,2016(1):105-112.
[19]洪晓楠,邱金英,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2013(1):202-207.
[20]胡博.试论满族舞蹈文化的剧场形态嬗变——从《莽势空齐》《珍珠湖》到满族风情舞蹈小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6):118-123.
[21]胡翠娥.作为五四浪漫主义运动的“直译”之经典化历程——兼论“直译、意译”之争[J].中国翻译,2016,37(4):42-48.
[2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J].美术,2003(2):96-99.
[23]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14(2):72-76.
[2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9-30.
[25]黄忠廉,方仪力.基于翻译本质的理论翻译学构建[J].中国翻译,2017(4):5-10+128.
[26]贾音.透过作品《花腰红》看彝族舞蹈文化[J].中国文艺之家,2018(2):152+154.
[27]江天.面对民族文化,市场是什么?[J].民族团结,1999(1):3-5.
[28]科恩.全球化与多元性对翻译工作者意味着什么?——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词[J].中国翻译,2005(1):8-10.
[29]雷达.舞蹈名称集萃[J].语言教育,1992(9):61.
[30]李达泷.土家族《摆手舞》造型动漫衍生品研究应用[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8.
[31]李帆.学习迁移在舞蹈表演中的实例分析——以维吾尔族女子独舞《丝路魅影》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32]李怀奎,李怀宏.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2-35.
[33]李晖,于善安.武术动作名称翻译的美学考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89-94.
[34]李慧智.彝族舞蹈的起源、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4(11):75.
[35]李先利,苏峰.浅谈弥勒彝族阿哲支系舞蹈文化[J].前沿,2013(12):176-178.
[36]梁益军,邹红,李舒雅.大众传播式视角下我国冰雪运动文化传播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8,39(6):49-54.
[37]刘翠霞.传统艺术形态的视觉化传播[J].榆林学院学报,2005(2):46-49.
[38]刘芳.体育舞蹈英文文献翻译研究——以《欧文遗产》的汉译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39]刘建.无声世界的符号——舞蹈身体语言[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0(1):46-51+12.
[40]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学术界,2010(12):156-163+287.
[41]刘璐.桑植白族仗鼓舞舞台化作品《仗鼓欢歌》的表演实践分析[D].吉首:吉首大学,2018.
[42]刘青弋.在克服中攀登——关于当代舞剧创作的问题分析[J].上海戏剧,2004(Z2):11-13.
[43]刘星雯.亨利教授舞蹈教学现场翻译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5.
[44]刘秀霞.体舞翻译与质量水平对体舞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性[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5):7-9.
[45]刘璇.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46]刘晔.“火”象征的彝族舞蹈文化论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0-63.
[47]陆晓君.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的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55-57.
[48]吕和发,邹彦群.“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J].上海翻译,2014(4):24-27.
[49]吕红周,单红.从翻译符号学看新时期外宣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8,31(2):44-46.
[50]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40-45.
[5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62-68.
[52]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D].重庆:西南大学,2010.
[53]马文丽.本地化产业中的翻译工作者素质要求再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6-78.
[54]穆诗雄.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50-52.
[55]牛新生.关于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文化反思——兼论旅游景点翻译的规范化研究[J].中国翻译,2013,34(3):99-104.
[56]钱晨,樊传果.新媒体时代基于受众心理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J].传媒,2019(6):73-76.
[57]任琦.沙呷阿依的彝族舞蹈编创——以作品《五彩云霞》《情深谊长》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3):72-75.
[58]任文惠.转型与重构: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舞蹈观念更新大讨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3):14-20.
[59]任彦.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以剧目《蚕》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3):120-121.
[60]申楠,李明德.“传播”的本质及其对传播学建构的意义[J].人文杂志,2019(7):115-121.
[61]单永军.艺术传播学的对象和方法[J].艺术学界,2009(2):238-239.
[62]司显柱,庞玉厚.评价理论、态度系统与语篇翻译[J].外国外语,2018(1):96-102.
[63]司显柱.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5):87-95.
[64]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1):1-5+157.
[65]宋其敏.彝族舞蹈《同行》作品分析[J].北方文学,2018(29):96+110.
[66]谭颖.从旅游与文化关系谈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11(1):118-119.
[67]唐坤.为“翻译”而创——不能承受的亚洲舞蹈之轻[J].舞蹈,2019(1):30-32.
[68]王劲草.《舞厅圣经》之《拉丁舞成功的捷径》翻译实践报告[D].扬州:扬州大学,2014.
[69]王克非.关于翻译本质的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45-48.
[70]王璐璐.广西桂北地区苗族舞蹈特征研究——以原创舞蹈《花腰带,长哟长》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71]王铭玉.翻译符号学的学科内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9(5):1-10+18+159.
[72]王娜.浅谈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听觉、视觉、触觉美[J].北方音乐,2018,38(23):235-236.
[73]王庆军,方晓红.跨文化对话:中国传统体育国际化的障碍与超越[J].体育科学,2010(6):14-19+37.
[74]王世德.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J].戏剧,2001(1):49-60.
[75]王廷信.为何要研究艺术传播学?[J].艺术学界,2009(2):231-233.[76]王向远.以“迻译/释译/创译”取代“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概念的更新与“译文学”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5):132-142.
[77]王雪明,杨子.典籍英译中深度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为例[J].中国翻译,2012(3):103-108.
[78]王永友,史君.“文化共享”理念的理论演进与实践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49-156.
[79]夏添.非语言符号在影视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以《功夫熊猫3》电影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4):141-142.
[80]谢柯,廖雪汝.“翻译传播学”的名与实[J].上海翻译,2016(1):14-18.
[81]谢天振.论译学观念现代化[J].中国翻译,2004(1):9-13.
[82]谢玉.砚山县阿细支系弦子舞动作初探[J].文艺生活.2019(3):158.[83]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39-41+27.
[84]徐慧琳.叙事舞蹈作品中的叙事话语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85]徐敏慧.从翻译规范到译者惯习:描写翻译研究的新发展[J].中国翻译,2017,38(6):11-17+129.
[86]徐倩.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第三章第二节)翻译报告[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17.
[87]许锐.跨文化“翻译”——探寻动作和语言背后的意义[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3(3):54-57+72.
[88]杨俊.彝族舞蹈体语与在不同语境的语意分析[J].黄河之声,2016(8):106-107.
[89]杨荣广,黄忠廉.应用翻译研究:进展与前瞻——基于《上海翻译》卅年办刊宗旨之嬗变[J].上海翻译,2016(2):18-23+94.
[90]易姗姗.壮族原生态舞蹈符号解读——以音乐舞蹈诗《花山》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91]游雅岚.论舞蹈艺术中情感的真实性[J].艺术评鉴,2017(15):67-69.
[92]袁金宝.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50-56.
[93]袁媛.谈滇南彝族烟盒舞剧目《红蜻蜓》的舞台创作[J].艺术教育,2018(19):111-113.
[94]曾令士.彝族火把节的“都火”歌[J].中国音乐,1998(2):3-5.
[95]曾爽爽.审美视角下彝族舞蹈动作的魅力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12):109-112.
[96]曾征.中国当代舞蹈翻译历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5):46-52.
[97]张冯.NBA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契合与背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33(6):46-48+72.
[98]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98]张萍.中国舞蹈著作权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99]张秋阁.试谈应用翻译的规范化[J].理论观察,2010(2):143-144.
[100]张习.中国民族民间舞“元素”在创作中运用的重要性——以蒙古族作品《马鞍的记忆》为例[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9.
[101]张杏玲,王珍.生态学翻译视域下彝族文化外宣翻译的策略探析[J].现代交际,2019(3):86-87.
[102]张延杰.追忆新中国第一代舞蹈翻译家和舞蹈史论研究者朱立人教授兼论国内外国舞蹈翻译和史论研究现状[J].舞蹈,2017(10):50-52.
[103]章艳,胡卫平.文化人类学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深度翻译”理论模式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1(2):45-49+62.
[104]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国际关系,2006(11):54-59.
[105]赵子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6]周柯宇.弥勒彝族“阿细跳月”舞蹈传播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7.
[107]周密.羌族舞蹈律动溯源及创作应用——以《哭嫁·女》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108]周宪.从形象看视觉文化[J].江海学刊,2014(4):177-185.
[109]周永涛.论吉狄马加诗歌外译对彝族文化的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2):139-144.
[110]周雨潇.彝族烟盒舞蹈形态分析[J].大众文艺,2019(14):47-48.
[111]邹广文.中国精神:民族性与时代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