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编码”理论下的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

一、“双重编码”理论下的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

“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简称DCT)运用于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研究是从人的认知角度考量来实施的,从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受众角度出发更能够凸显文化输出的“靶向性”,也更有助于实现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目标。“双重编码”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帕维奥(Paivio)首先提出的。该理论从人的认知系统出发,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是包括处理言语信息的言语编码(Verbal code)系统和处理非言语对象与事件(尤其指意象信息)的非言语编码(Nonverbal code)系统[27]。这两个认知系统之间存在三种系统运作的方式,即表征式、联合式和参照式[28]。两个认知系统都可以在另一系统不被激发的情况下单独处理外界信息,同时也可以一起被激发而互不影响地平行运作,这实际上也是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人对外界事物如何认知的理论。这一理论指出人们的认知实践是从最初的言语编码促使精神再现(Mental representation)开始,然后形成言语知识(Knowledge of language),最后由非语言编码中想象的表征形成世界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对文化的认知过程,是由我们的五官与双重编码建立一种正交关系(Orthogonal relationship),这一过程中言语编码与文化中文字的发音、形状、意义、感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非言语编码与文化中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味觉信息和嗅觉信息形成对应关系。显然,“双重编码”理论从文化受众的视角重现了人们对基于实体而存在的文化现象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机理,从这一角度来看,“双重编码”理论与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实践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双重编码”理论为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构建策略方针的方式,从彝族舞蹈文化受众认知机理的剖析中也让我们对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有了新的想法。对于“双重编码”下的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在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实践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彝族舞蹈实体层面“语言编码”和“非语言编码”所对应的范畴,即彝族舞蹈文化包括艺术表演的一面,也包含文字修饰的一面,这两个层面对应了受众所要接受的全部信息,包括彝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意义和美感,也包括了彝族舞蹈的视觉效果、听觉效果、触觉效果等,这些共同组成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内容。

第二,在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实践中强化“语言编码”和“非语言编码”的精准性与配对性,对外译介的文字翻译要与彝族舞蹈的视听效果相契合,让彝族舞蹈文化受众在感官认知和思想认知上同时与之产生交互,实现对彝族舞蹈文化的认同,达到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实效。

第三,在彝族舞蹈对外译介实践中,需要我们重点强化彝族舞蹈艺术表演和文字修饰两个层面的包装,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凸显两者的共同重要性,因为很多译介工作者往往只重视文字层面的翻译,而忽视文化实体本身也是对外译介的一部分,更进一步来说,有关部门在构建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体系的过程中,在对外译介的人才培养方面往往陷入只培养“翻译”人才而忽略培养艺术翻译人才的困境,这也是阻碍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现实问题。

“双重编码”理论下的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为我们构建彝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策略方针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我们从这一视角发现彝族舞蹈实体对外译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一策略在实体层面并不一定拥有具体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协助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实践过程。因此,这也是“双重编码”理论在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上的应用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