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主题

一、彝族舞蹈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主题

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情感表达”主题凸显策略构建指的是从彝族舞蹈表现的细节中挖掘情感因素。彝族舞蹈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丰富,这一系列情感因素是舞蹈创作者们从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的,将彝族人民生活的点滴汇聚成为创作的源泉,再将这些情感因素具体表现在舞蹈表演中的细节中的过程。在彝族舞蹈确立“情感表达”主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在基于彝族舞蹈创作背景下从彝族舞蹈作品中发现细节,并对这一细节进行深化内涵,再在执行其对外译介的实践中凸显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因此,如何深刻把握主题构建过程中诸多细节是译介工作者们要重点关注的。例如舞蹈道具的细节,译介者可以从彝族舞蹈中所使用的道具入手,达到“托物言志”的表达效果,当然这需要对于这个“物”——道具进行文化意义的包装和释意;例如舞蹈节律的细节,可以从舞者的动作节奏和其表情神态上入手,其中表现的韵律轻重缓急和表情喜怒哀乐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在译介过程中插入这样一些细节能够达到“画龙点睛”之功效;再例如舞蹈背景故事的细节,可以从舞蹈所展示的故事情节来入手,从“以舞叙事”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挖掘其要突出的情感主题。由此可见,彝族舞蹈中情感因素的挖掘是需要从细节入手的,需要译者对彝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对外译介同样如此,但理论上的论述不足以厘清问题的本质,下面我们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情感表达”对彝族舞蹈的不同主体凸显展开讨论。

(一)表现“向往美好生活”主题的彝族舞蹈——《情深谊长》

彝族舞蹈作品《情深谊长》是沙呷阿依于2015年创作的彝族女子群舞,在“第十届荷花杯舞蹈大赛”中以最佳成绩获得了“荷花杯”作品金奖。该舞蹈的特色在于对彝族生活的深入体验与挖掘,对彝族舞蹈语言的坚守与创新,善于以故事主线贯穿作品[20],当然这都是从舞蹈细节上强化其主题策略的成效。

《情深谊长》这一作品是扎根于彝族历史上人们生活的背景来展开的,其创作背景是基于彝族奴隶制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彻底打破的历史现实,以彝族女性为主题反映现实,展现了饱受社会制度奴役的阿莫尼惹(彝族妇女)砸碎旧社会的枷锁,穿上象征着自由和解放的军鞋,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的过程。《情深谊长》作品体现了沙呷阿依对舞蹈道具的灵活使用,“军鞋”这一道具贯穿了整个作品,画面干净且舞蹈调度上巧妙,在语言上更是赋予“军鞋”以自由和解放这一深刻的内涵,将时代和文化的转型贯穿到作品中,有效地展示了彝族在该历史时期的民族性,为该作品对外译介构建了富有内涵的主题。

《情深谊长》利用故事情节和“军鞋”作为主线凸显了一群彝族姑娘为得到一双心爱的军鞋而表露出来的朴实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美好生活”这一感情的主题得到凸显,“向往美好生活”这一情感是人类共同追求和歌颂的,我们在对外译介时凸显这一主题会让受众群体更能够心理理解和认知接受。在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的主题构建中,需要我们构建更多类似《情深谊长》的优秀作品,这样彝族舞蹈对外译介才能走得更远。

(二)表现“热爱生活”主题的彝族舞蹈——《花腰红》

彝族舞蹈作品《花腰红》属于彝族舞蹈中颇具代表性的优秀舞蹈,是一部表现彝族少女独舞的作品,描述的是花腰彝族热情活泼的少女热爱生活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舞蹈主题整体表现风格鲜明,主题突出。

该舞蹈的表现形式独特,《花腰红》是花腰歌舞的是一种边跳边唱的表演方式,唱的是四三拍,跳的是四二拍,这在音乐舞蹈中非常具有特点[21],并且在动作方面上身舞蹈动作较少,而下身的步伐变化丰富,节奏较快,包括了顺脚、合脚和叉脚等多种舞步,这个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彰显轻快的节奏感,突出欢快的气氛,展示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和主题。该舞蹈的表演者的舞蹈服饰独特,表演者体态轻盈灵巧,服饰由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肚兜、黑裤以及绣花鞋组成,颜色以红黑为主,舞蹈中最重要的道具是“花腰彝族”的人民常用的花腰带,这一系列细节上的构成重点突出了该舞蹈的民族性特色,彩色的腰带是精神丰富、热爱生活的体现。从动作编排到服饰设计方面的独创性都能带给观赏者一种新奇感,并且从舞蹈的专业视角也能发现其中的诸多亮点。该舞蹈中的情感演绎十分传神,通过肢体动作的变换与舞蹈者表情的配合,展现彝族少女的天真烂漫和无忧无虑的生活样态,表现一种基于现实物质生活满足后而精神得以解放和自由的形态,凸显了彝族舞蹈艺术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

表现热爱生活的“情感宣泄”主题构建能够有效地与观赏者产生共鸣,在对外译介过程中利用这一主题凸显策略能够更好地将彝族精神文化直接输送到受众的内心,当然,在使用这一译介策略过程中要保证彝族舞蹈主题构建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完成优秀彝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

(三)表现“歌颂友情”主题的彝族舞蹈——《同行》

彝族舞蹈作品《同行》是一个趣味性十足并饱含情感的彝族特色双人舞蹈,以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再现“友情”这个核心主题,这一主题的构建具备彝族人民重情重义的深刻文化内涵和人类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在对外译介中应该凸显该主题。该作品从剧情的角度入手,将彝族舞蹈作为一种讲故事的媒介,将完整故事的起因、高潮、结果像写文章一样编排到舞蹈动作中,在抽象的文化内涵中提炼出具体象征性的动作,在舞者相互追逐、嬉戏和打闹的表层行为中凸显了一种同伴之间不离不弃的友谊之情。

该作品的剧情也很有特色,比如:舞蹈开端部分渲染气氛,以“雷雨声”配合两位舞者的动作展现面对雷雨到来之时期待与焦灼之情,动作上有“顿步”“跑跳步”“摆手”“颤膝摆手”“双手遮雨”等,突出的是两位舞者的躲雨、扶持、缓慢轻快前行的人物形象,绽放友情的美感;舞蹈高潮表达友情的甜蜜,通过舞蹈节律与背景音乐适当搭配渲染氛围,音乐的轻快转折配合舞者的“跪地拍打”“蹦跳步拍手”“拧步”和跪转、过肩翻、绞柱等具有技巧性的动作表现两位彝族女子雨中打闹的情形,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同伴”的深刻内涵;舞蹈结尾,两位舞者用相同且缓慢的“弯腰并肩前行”“手的左右摆动”等动作,表达出两位舞者在雷雨过后的喜悦之情,最后两位舞者打闹、互相推挤,一位舞者滑倒在地,以喜剧性形象完美结束[22]

整体来看,这一作品在主题构建方面凸显了彝族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伦理的结合,在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中,通过类似这样的主题凸显策略打造彝族舞蹈作品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也是当前彝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