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文化中的“精神崇拜”主题
彝族舞蹈文化富含“精神崇拜”元素,在其对外译介过程中挖掘“精神崇拜”构建译介主题是一种可行且独特的外宣途径。彝族自古以来将精神崇拜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在一起,传统的彝族精神崇拜有土主崇拜、近祖崇拜、动物崇拜、火的崇拜等。这些精神崇拜元素渗透在彝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显然彝族舞蹈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精神崇拜”元素。在彝族舞蹈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中,解码这些“精神崇拜”符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对于目标受众来说,这些符码是隐藏的,没有长期处于此种文化氛围中是无法理解这些“精神崇拜”的文化符码的。因此,译介者对这一文化底蕴是需要加强重视的,而通过对外译介中“精神崇拜”主题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对外译介的创新形式。从这一方面来看,“精神崇拜”主题策略是作为驱动彝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当然,在打造“精神崇拜”这一对外译介的主题过程中,不可忽视彝族舞蹈自身的审美效果,彝族舞蹈才是译介的实体部分,而背后的“精神崇拜”元素是基于受众对舞蹈实体的感觉和认知之后才产生的后续文化效应,即“彝族舞蹈”与“精神崇拜”是一个相互融合又相互区分的概念,两者之间存在时空上的逻辑先后顺序。因此,对彝族舞蹈文化中“精神崇拜”主题的应用,需要在舞蹈审美感上入手,在听觉、视觉和触觉方面展示真善美的同时,将“精神崇拜”元素融入其中,将彝族舞蹈作为“精神崇拜”与“舞蹈技艺”的载体,在展现对外译介方式创新性的同时,也凸显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理论上的阐释仍需要具体实践的支撑,在阐述彝族舞蹈文化“精神崇拜”主题中我们重点选择彝族传统舞蹈“阿细跳月”作为例证,以此剖析构建彝族舞蹈“精神崇拜”主题对外译介的内涵。
(一)彝族文化中彝族对火的精神崇拜
“阿细跳月”原先是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经过历史的传承、提炼、加工成了彝族文化的象征。相传该舞蹈是阿细人为庆祝扑灭山火而创作的,山石烫足,人们无法站立,阿细仍然带领勇敢的人们,冲在灭火队伍的最前面,双脚轮换着,跳着,“阿啧啧”地喊着节奏,鼓励着人们向山火开战,经过千辛万苦,大火终被扑灭,为纪念扑灭山火的胜利,大家拍着巴掌,模仿阿细扑火时双脚轮换弹跳的姿势,跳起舞来,后来就形成了今天的舞蹈,换脚跳三步,空中蹬脚两下,节奏为五拍组合的基本步[23]。显然,火作为一种神秘而难以控制的东西,有爱的一面也有无情的一面,为祈求火能造福人类,举行祭祀火神仪式就成为彝族人对火崇拜的象征。
(二)彝族舞蹈独具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审美
“阿细跳月”在听觉方面表现为它的节奏感强烈、明快、优美,听起来声势浩大而又有战斗气魄;视觉美表现在“跳月”动律,由胯部带动双腿交替“弹跳”,节奏明快,律动感强烈,动作的抬、踢、转,踏,似踏火而后的瞬间弹起,队形上从一排到两排、四排,从圆圈到穿花,呈波浪式一顺边,有较强的观赏性;而触觉美则表现在受众心灵与舞蹈形态在文化思想上的触碰,形成“自我”与“他者”互动的局面,这个过程给观赏者带来的是一种代入感。该舞蹈整体凸显了彝族舞蹈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审美共性。
(三)“精神崇拜”主题中审美与文化的契合
“阿细跳月”是典型的舞蹈审美与文化契合的“精神崇拜”主题舞蹈,这一彝族舞蹈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从舞蹈审美到文化背景上均契合“精神崇拜”的对外译介主题,在对外译介实践中只需对其文化内涵的精加工即可成为一件成功的对外译介主体凸显“作品”。显然,彝族舞蹈对外译介过程中需要更多类似“阿细跳月”的主题凸显文化作品,以有效驱动彝族舞蹈文化“走出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