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场域环境

二、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场域环境

近年来相关研究平台的创建,为舞蹈译介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如我国学术界专门打造了《舞蹈》《舞蹈艺术》《舞蹈论丛》《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一系列重量级期刊,这些期刊为舞蹈译介研究开辟了专门的研究版块。另外,2016年12月由上海戏剧学院专门创办的中英双语的学术性刊物《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季刊)成为国际舞蹈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一系列优秀的舞蹈译介前沿研究成果将国内舞蹈学术推介到国际舞蹈界。就彝族舞蹈译介研究平台而言,四川省专门成立了四川省彝学学会、凉山州彝学学会、西南民族大学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同时还创建了一批专门针对彝族文化研究的辑刊,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四川彝学研究》《彝族文化论文集》《中国彝学》等。

在实践平台环境层面,彝族舞蹈的对外译介也逐步向“走出去”的轨道上发展。彝族舞蹈团每年随少数民族艺术团出国访问占全部出国演出团组的30%以上。在慰问演出实践活动中,彝族歌舞艺术和服饰表演逐渐声名远扬,对外交流呈稳步增长之势。中国作家协会还专门组织少数民族作家赴美国、法国进行交流访问,少数民族作家的优秀作品被列入当代中国百部文学精品译介工程,积极向海内外推介。

重点文化交流项目“多彩中华”,以展示我国各民族服饰文化、歌舞艺术为主,至2012年已在国外举办表演和展览活动30余次,累计演出400多场次,观众达100多万人次,好评如潮[3]。彝族舞蹈译介研究在这一系列实践场域环境下,有着极好的发挥空间和机遇,这为彝族舞蹈对外译介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